主对祂子民的愤怒(《马可福音》10:14)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圣经会议,主题是奖赏和基督的审判台。我演讲的题目是《马太福音》25:14-30 中的“才干的比喻”。这个寓言有时被认为是有争议的,因为在这个寓言中,主强烈地责备了祂的一个仆人。因此,大多数人都说这个仆人不是信徒。 这种态度在一位参会者的评论中表现得很明显。我说,被斥责的仆人是一个信徒,这个寓言是要告诉我们,不忠心的信徒在基督的审判台上会感到羞愧。这样的信徒会失去永恒的奖赏,基督会对他不满。 这位与会者坚决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我强调被斥责的信徒仍然有永生,会永远在天国里,但她还是这样认为。在她看来,“真正的”信徒永远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主绝不会这样对待祂的儿女。她说,有恩典的主是不会对基督徒义愤填膺,祂满有恩典。当我们见到祂时,祂只会说正面的话。 虽然这种观点可能会让我们对未来在审判台上的评价感觉良好,但它不符合《圣经》。新约中的大量素材告诉我们,有些信徒确实会受到主严厉的责备(如《约一》2:28)。我们将会给出报告自己是如何侍奉主的(《林后》5:10)。如果忠心的信徒与不忠心的信徒受到同样的对待,那是不公正的。公义的法官不会这样做。 我们还可以指出,即使是世上的父母有时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不满。一个“真正的”孩子是会做出一些父母不同意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听话,好的父母就不会把好的东西给他们。这是真的,即使他们仍然是父母的孩子。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论点是没有说服力的。人们可能对主有一种不愿改变的观念。先入为主的观念有时很难放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一下主在世上生活时是如何对待信徒的,可能会有所帮助。祂是否曾对祂儿女的行为义愤填膺?如果有,那至少可以说明,当我们在基督的审判台前面对祂时,祂也会这样做。 在《马可福音》10:14 中,我们看到了基督对信徒不满并强烈表达祂对他们不满的例子。信主的门徒需要认真调整态度。他们曾对一个被他们看不起的信徒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可》9:38)。然后,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作为男人,在婚姻关系中不能把女人看低一等(10:10)。紧接着,压垮骆驼的稻草出现了。门徒们以同样的蔑视态度对待孩子。父母把孩子带到主面前,希望得到主的祝福,而门徒却把他们赶走了。在他们看来,这些孩子太微不足道了,不应该占用他们的时间(10:13)。门徒们自视甚高。他们本应该知道得更清楚。 主是如何回应他们的行为的呢?新国王钦定本说祂对他们 “大为不满(was greatly displeased)”。原文中没有“大”一词。加上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希腊文动词的意思。该动词的意思是因做错事而生气。主对门徒对待他人的方式非常生气。当祂看到这一点时,祂斥责了他们。 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审判台上发生,这难道还说不通吗?当君王审视我们的生命时,如果祂发现我们有这种态度会怎样?如果我们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罪恶的行为呢?这些行为难道不会引起祂对我们的“大为不满”吗? 当我们想到有一天要在主面前交代自己的一生时,我们能够感到安慰,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祂所做的一切都会得到祂的奖赏和认可,但我们不要自欺欺人。公义的君王不会赞美没有按照祂的命令行事的信徒。这可能与我们脑海中的想象相悖,但祂会对这样的一生“大为不满”。
所有信徒都是得胜者吗?

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启示录》3:5和未得胜的信徒是否会被从《生命册》上涂抹掉的问题的博客。请看这里。 我收到了约翰就这篇博客提出的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将用红色添加我认为《启示录》3:5的意思: 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不从生命册上涂去他的名(但我要涂抹没有得胜的人的名字);我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的众使者面前,宣认他的名。 没有得胜的人,没有信主的人,将从活着的人(有永生的人)的名册上被涂抹掉 …. 约翰的观点与许多福音派信徒的观点一致:所有的信徒都是得胜者;那些没有得胜的人就是不信的人。 我之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见此处。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再次回答。 这种观点可能适用于《约一》5:4-5,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约一》第 5 章是说,当我们凭信心而行时,我们就是得胜者。我不认为约翰在说所有信徒都是得胜者。 然而,有可能把《约一》第五章中的得胜者理解为所有信徒,而把《启》第2-3章中的得胜者理解为忠心的、坚持不懈的信徒。 为什么我们说在《启》2-3 中,非得胜者也是信徒呢?我有七个理由: 主是在对七个教会说话。非信徒不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不信的人可能去过其中的一些教会。但他们不是它们中的任何一部分。 所有的七封信中都说“我知道你们的行为”。这问题在于忠心与不忠心地侍奉基督。忠心地侍奉不是永生的条件。 七封信中没有一封呼吁读者为了永生而相信耶稣。 得胜者(希腊文 nikao)一词的意思是获胜的人或者胜利者,而不是信徒。 在《新约》中有许多关于信徒可能离弃信仰的警告经文。事实上,在《启》2-3章的七封信中,大部分都警告读者这种可能性。 耶稣没有向得胜者应许永生。相反,祂应许得胜者:1)与祂一同掌权的特权;2)随之而来的各种毅力奖赏(隐藏的吗哪、生命树的权利、特别的白衣等)。 整个《新约》将永恒的奖赏与永生区别开来,前者是通过所做的工作而获得的(《林前》9:24-27;《林后》5:9-10;《加》6:7-9;《提后》2:12;4:6-8;《启》3:21),后者则是上帝的恩赐(《约》4:10;6:28-29;《罗》4:4-5;《加》2:16;《弗》2:8-9;《启》22:17)。 努力成为得胜者?当然。参考《林前》9:27。但这并不是为了你能进入天国。它的目的是获得主的认可、赞美和赞扬。 持续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马太福音》6:14-15否定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 一些《圣经》学者和牧师最近发布了一部免费纪录片,名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其中“永远得救”几个字被划掉了。您可以在这里观看。他们说,《圣经》教导说,只要信徒脱离了与神的关系,就会失去救恩。 大卫·贝索特博士是一位作家和教会历史学家。在视频中,他引用了《马太福音》6:14-15出自《登山宝训》,来证明永生是可以失去的。以下是他的发言的文字记录: “耶稣说:ʻ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 15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ʼ(《太》6:14-15)。 如果“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是真的,那么这句话就是假的。因为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没有饶恕别人的过犯,我们也会被允许进入天堂。”(51:50 – 52:16)。 请注意我们在《太》6:14-15 中没有看到的内容。我们没有看到“永生”、“救恩”或“称义”等字眼。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应许:如果我们不饶恕他人,那么上帝也不会饶恕我们。 耶稣的意思是,如果我们饶恕他人,上帝也会饶恕我们。 贝索特博士和其他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学者认为,不与上帝相交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你的救恩。 你是否认为,如果你脱离了与神的关系,你就不再拥有永生? 信徒脱离与神的关系就会失去他们的救恩吗? 赦免或饶恕(动词和名词)这两个词在《新约》中出现了 70 次。它们是指与神相交(团契)的词语。它们并不等同于称义或永生。 对比《太》6:14-15 和《约一》1:7, 9: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走,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有团契,他儿子耶稣的血就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一》1:7,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请注意,赦免我们的罪和洗净我们的罪有两个条件: 1) 我们必须行在光中。2)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罪。 《太》6:14-15 并不是赦罪的第三个条件。它是行在光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行在光明中时,我们会饶恕那些冒犯我们的人,上帝也会饶恕我们。只有当我们行走在黑暗中时,我们才不会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 走在光明中和承认我们的罪与相信耶稣是不同的,相信耶稣是有永生的唯一条件(如《约》3:16)。 我们从未听到主说“凡在光明中行的,如同我在光明中,就有永生,永不灭亡。”祂也没有宣称:“凡承认自己的罪的,就有永生,永不被赶出去。”祂也没有应许说:“凡饶恕人的,就有永生,在属灵上永不死亡。” 把与神相交等同于重生,把不与神相交等同于不再拥有永生,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想象一下,如果这在世俗家庭中是真的,结果会是怎样。 夫妻双方每次发生争执,如果不能迅速解决,就会离婚。 只要青少年与父母断绝关系,他们就不再是家庭的一员。 《马太福音》6:14-15 不是一个传福音的经文。它是一个关于团契的经文。如果你想要传福音的经文,请翻阅《约翰福音》。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
上帝会将信徒从生命册上抹掉吗?(《启示录》3:5)

牧师和圣经学者最近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名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见此处)。他们认为,一次得救并不能保证永远得救。 他们用来证明救恩可能会失去的其中一个经文是《启示录》3:5“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不从生命册上涂去他的名;我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的众使者面前,宣认他的名。” 他们对《启示录》3:5的讨论从影片的第34:35分持续到第35:56分。以下是一些精彩片段: 扎克·波恩牧师:“你的名字可以从《生命册》上抹去。” 迈克尔·布朗博士:为什么要承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去做的事情? 本·威灵顿博士:“你的名字会从羔羊的永生书上抹去。” 波恩牧师:“耶稣在这里说的是谎言吗?祂是在虚张声势吗?” 乔·席梅尔牧师:这不是一本属于每一个曾经活着的人的书。 波恩牧师:让我们听听主在这里说了什么。 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解释归纳为六大要素: 耶稣说你的名字可以从《生命册》上抹去。 这一定是可能的,否则就没有理由这么说了。 如果你的名字被从《生命册》上抹去,你就失去了永生。 耶稣是在威胁信徒,如果他们不能坚持下去,就会下地狱。 《生命册》是记载所有有永生之人的书。 如果我们不按照耶稣所说的去做,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救恩。 我将逐一回答这六点,然后给出我的解释: 不是,耶稣没有说任何人的名字都可以被抹去。祂应许不会抹去得胜者的名字,这可能意味着非得胜者的名字会被抹去。但这一点既没有说明,也不清楚。 不是。如果这是一种低调的陈述(understatement),叫做“反叙法(litotes)”,那么就有理由这么说。一篇网上的文章给出了 50 个反叙法的例子。其中很多例子都使用了不可能实现的示例。第 22 个例子说:“你可以尝试游过太平洋,但是会有点累,而且今天下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 第23号说:“麦克斯看着高耸入云的山峰说:ʻ嗯,它可能有点太大了,跳不过去。ʼ”第25号说“冥王星晚上的温度会低到零下400华氏度,所以如果你要去那里,你可能需要带件夹克。” 不是。如果这不是反叙法,那就不可能是指失去永生,因为许多其他经文都表明这是不可能的。《约翰福音》3:16 和许多其他经文都表明,永生是不可能失去的。 不是。在《启示录》3:5 中,耶稣并没有用永恒的定罪来威胁信徒。这七封写给教会的信中,都描绘了与基督一同掌权的前景,以及得胜的人会得到其他永恒的奖赏,而没有得胜的人则没有掌权的希望。他们会错过与基督一同掌权的机会,但并不等于被永远定罪。 是的。《生命册》记载了所有得永生的人的名字。它也可以表示那些得胜者的信徒。稍后再详述。 是,也不是。我们应该谨慎地应用耶稣所说的话。这七封书信都要求我们聆听和应用。但谨慎应用问题是上帝的祝福,而不是我们永恒的命运。 以下是我的解释:《启示录》3:5 中有两个关键短语:“我必不涂抹他的名”和“我必承认他的名”。 在1983 年的一篇 JETS 文章中,威廉·富勒认为希腊文中的“名”(onoma)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名声。他引用了《箴言》22:1:“美名胜过大财,宏恩强如金银。” 忠实的信徒不会让自己的好名声毁于一旦,相反,主耶稣会承认他的名声。“好,良善的仆人”(《路》19:17)就是这种承认。良善的仆人是得胜者的名声。这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姓。 没有得胜的信徒不会听到“好,良善的仆人。”他的名字不会得到承认。但他会进入天国,因为他信耶稣得永生。 例如,在《约翰福音》中,相信耶稣的名并不意味着相信耶稣这个词。而是指相信祂信实的品格和声誉。当我相信耶稣对信徒永生的应许时,我就信了耶稣的名。在《约翰福音》中,信祂等同于信祂的名。 我认为,在《启示录》3:5 中,反叙法和名声都是有意义的。耶稣不会抹去得胜者的好名声,相反,祂会承认他的名,并高举他的名声。 在这里可以看到贝玛(Bema),即基督的审判台。《太》10:32-33;《提后》4:6-8;《约一》2:28。 你还记得老式的白页电话簿吗?它们把每个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都列出来了。但如果你多付一点钱,你的名字就会被加粗。《生命册》可能就是这样。所有得胜者的名字都会以某种方式单独列出。主耶稣会在基督的审判台上承认他们的好名声。 更多详情,请参考我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我不会涂抹他的名。” 继续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
信靠上帝和相信祂有什么不同?

昨天在教堂,我们唱了“信靠和顺服(Trust and Obey)”这首歌。这引出了这篇博客。 信靠和顺服与相信和顺服一样吗? 当我们相信上帝时,我们会被说服或劝服祂所说的话是真的。 约书亚和迦勒相信上帝,因为祂应许如果以色列人上去,祂就把迦南地赐给以色列。祂保证他们会胜利。但其他十个探子却不相信上帝。 尼哥底母相信耶稣的应许,即无论谁只要信祂就能得到永生(《约》3:16)。井旁的撒玛利亚妇人也相信(《约》4:10-30)。 马利亚相信,虽然她是处女,但她会生下一个儿子(《路》1:31-38)。 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信靠(trusted)上帝会做这些事。他们相信(believed)上帝。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我们在上帝没有明确应许的事情上信靠上帝。 我们相信上帝所应许的事。 我们可以为以下的事情信靠上帝: 我的工作会继续。 我会持续地健康。 我的配偶会忠贞不渝。 在我有生之年,美国不会垮掉。 我所在的城市不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我开车、乘飞机、滑雪、还是乘坐优步都会安全。 《新约》圣经使用了几个有时翻译为信靠的希腊词语:elpizō、elpis 和 peithō。下面是一些《新约》中的例子: 保罗说:“既知道上帝知道,我也信靠(或希望)你们良心也是知道”(《林后》5:11)。 “ 耶稣向那些信靠(或希望)自己为义而藐视别人的人讲了这比喻”(《路》18:9)。 “但我信靠(希望)你们会知道,我们并不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林后》13:6)。 “如今独居无靠的真寡妇只信靠(仰赖)上帝,昼夜不停地祈求祷告”(《提前》5:5)。 我们能得到的“信靠(trust)”最接近“相信(belief)”的是《弗》1:12 “为要是我们,这些首先把信靠(或盼望)寄托在基督里的人,颂赞祂的荣耀”。 这可能是指信祂得永生。但更有可能的是指相信基督很快再来,这是那些与基督同行的信徒的盼望(《罗》5:2;《弗》1:18;《西》1:27;《帖前》2:19)。 詹姆森(Jamieson)、福赛特(Fausset)和布朗评论说: “那些首先信靠基督的人——更不如说(我们犹太基督徒),ʻ在基督来之前就盼望基督的人ʼ:在基督来临之前,他们盼望祂的来临,等待以色列的安慰”(第 342-43 页)。他们认为这是指在基督降临之前相信祂的第一次降临。然而,保罗也包括了他自己。当他寻找弥赛亚的到来时,他拒绝耶稣为基督,直到通往大马士革的道路。保罗在这里指的是耶稣。最好把这里理解为指的是犹太基督徒,他们首先是在寻找祂的第二次降临,等待以色列的安慰。 伦斯基持我的观点: 在那些皈依基督教的人中,很少有人曾经在基督里有过真正的属灵盼望;几乎所有人都对政治上的弥赛亚抱有肉体的盼望。这是为了赞美上帝的荣耀吗?以弗所的这些犹太基督徒在信主时,真正的盼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心中(《加拉太书》、《以弗所书》和《腓立比书》,第 380 页)。 当我们相信——也就是说,当我们确信——耶稣很快就会再来的时候,我们相信或希望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再来。我们对前者有信心,但对后者没有信心。 当我坐飞机时,我信靠航空公司、飞机和飞行员。最重要的是,当我飞行的时候我信靠上帝。我不相信我一定会安全抵达,但我信靠我会的。 需要动手术时,我信任我的医生。但是,我不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我建议,当我们谈论相信耶稣时,不要使用 “信靠”这个词。《圣经》中的词是“相信”,而不是“信靠”。 信靠和服从?当然。但是也不要忘记相信和服从!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
在健身房健身

我一生中去过很多健身房,既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虽然我不是其中一员,但我相信你和我一样,也见过经常光顾这些健身房的肌肉男和肌肉女。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多人使用这些健身房,他们由于使用健身房的这些设施,他们可能处于不同的健身阶段。也许有些人是新手,而有些人则非常认真地锻炼。我们也意识到,许多其他使用这些健身房的人, 通过利用这些设施,让他们处于不同的健身阶段。也许他们不熟悉这个过程。有些人非常重视锻炼。你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锻炼。 《新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使用健身房。彼得和《希伯来书》的作者使用了一个动词,它被翻译为“训练”,我们的“健身房”一词就由此而来。也许我们可以翻译为“使用健身房”。这些经文告诉我们,有些人使用的健身房我们可以称之为“不道德星球”。另一些人则使用的健身房我们称之为“道德星球”。 彼得描述的是那些在“不道德星球”上健身的人,并且他们非常有经验。他指的是那些假教师,他们堕落的肌肉一目了然。他们炫耀自己的淫乱和贪婪。他说他们无法停止犯罪,并鼓励他人效仿他们。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心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训练”。就好像他们去健身房锻炼这些品质一样(《彼后》2:14)。他们擅长变坏。他们是不道德的阿诺德·施瓦辛格。 《希伯来书》的作者谈到了经常去另一个健身房——道德星球的人。他说的是那些学习上帝的话语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信徒。《圣经》就像一组砝码。当这些信徒用上帝的话语“撸铁”时,他们的感官就得到了“锻炼”或“训练(train)”(与《彼后》2:14 中所用的词相同,中文版本译为‘习惯’)。他们的心思经过操练,能够辨别善恶(《来》5:14)。如果我们能看到他们属灵的肌肉,我们就会看到他们能够做那些讨主喜悦的事。他们就是道德中的阿诺德·施瓦辛格。 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我们通过实践来培养某些品质,就像一个体格健壮的人通过举重会变得更加健壮一样。这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但我们不能认为只有非信徒才会造访“不道德星球”。彼得警告他信主的读者,他们可能会被那些有着巨大“犯罪肌肉 ”的非信徒所愚弄。当涉及到性不道德和贪婪时,这些信徒可以选择跟随那些强壮而有经验的人。信徒们可以在“不道德星球”锻炼身体,并熟练使用它们。尽管信徒永远不会失去永生,但他们有能力犯下任何非信徒可能犯下的罪和不道德行为。 我称之为“不道德星球”的健身房里挤满了人。所有非信徒都在那里锻炼。有些人在他们显而易见的不道德行为上比其他人放纵。不幸的是,许多基督徒也来这里锻炼。 但作为基督徒,我们拥有另一个健身房的会员资格。我们有特权去那里锻炼,使自己的属灵状态得到提升。这种提升会有不同的层次。当人们审视我们的生活时,但愿他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我们一直在用上帝话语的重量锻炼身体。我们祷告,愿我们信主的时间越长,我们属灵的肌肉就越发达。
听从呼召

1988 年,一个名叫尼古拉斯·温顿的人走进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演播室,在观众席上坐了下来。这位其貌不扬的股票经纪人,戴着可乐瓶颜色的眼镜、穿着简单西装,他并不知道这个脱口秀节目《这就是生活(That’s Life )》即将播出的一个节目环节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几十年来,温顿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但他的秘密被发现了。这个看似普通的人其实是一个英雄,他组织并执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人道主义壮举之一。 在纳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温顿将 669 名犹太儿童从捷克斯洛伐克转移到英国的家中。他组织了这些儿童的文件、运输和重新安置的工作,使他们免于一死。遗憾的是,他们的父母大多死于集中营。 五十年后,温顿的所作所为才被公之于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脱口秀节目承认了他的工作。数十名孩子(现已成年)来到现场向他的救命之恩表示敬意和感谢。节目播出后,温顿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获得了白狮勋章(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荣誉),并被媒体誉为“英国的辛德勒”。赞誉、荣誉和光环一直伴随着他,直到 2015 年去世,享年 106 岁。 温顿的经历是“奖赏学说”的一个例证。《圣经》教导说,在今生忠心事奉主的信徒,终有一天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奖赏(《林后》5:10;《罗》14:10)。像温顿一样,我们也有机会做救人性命的工作。然而,我们从服侍主中获得的奖赏远远胜过爵位或勋章,因为我们所寻求的奖赏具有永恒的价值,比世人的掌声更长久(《林前》9:24-27)。 然而,温顿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因素,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后来有人透露,在温顿为孩子们寻找住房的过程中,温顿曾向罗斯福总统求助。遗憾的是,罗斯福没有理会温顿的请求。温顿后来估计,如果当时总统能回应当时的请求,将会有2000 多名儿童获救。 在《彼后》1:10,使徒告诉他的读者,就像这位美国总统一样,他们正在被呼召。所有重生的人都被呼召作门徒。所有信徒都被邀请与主一同服侍,与祂搭档,一起仰望祂永恒的国度。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救恩的信息、带领他人做门徒以及把主的品格加入道我们的信仰中(《彼后》1:5-8)来参与祂的工作。 赞恩·霍奇斯评论道: “……所有基督徒都得到了上帝亲自发出的ʻ王室ʼ呼召,ʻ祂召(我们)进入祂自己的国度和荣耀ʼ(《帖前》2:12)。而这荣耀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基督共同掌权的特权(《提后》2:12;《启》2:26-27;3:21)。但并非所有基督徒都被选中共同掌权……彼得希望他的读者在生活方式中恰当地证明他们是ʻ王室ʼ的子民,他们注定要在即将到来的神的国度中获得崇高的荣耀”(霍奇斯,《彼得后书:在救主再来的光照下避免错误(Shunning Error in Light of the Savior’s Return)》,第 30-31 页)。 听从这一呼召的信徒被应许“丰盛地进入永恒的国度”(《彼后》1:11)。就像温顿获得进入英国广播公司(BBC)演播室的丰盛之门一样,在今生忠心事奉主的信徒也将获得进入祂的国度的丰盛之门。这并不是对进入天国的简单描述。任何相信耶稣赐予永生的人都会进入天国(《约》3:16;5:24;6:40)。彼得正在讨论的是我们将得到的入场方式。就像温顿因他的服侍而在多方面得到的荣耀一样,一些信徒也会因为他们的服侍而带着满满的荣耀进入天国。这种进入要求我们听从门徒的呼召,忠心地服侍主和他人(《彼后》1:5-11)。
为什么保罗把基督徒的生活比作一场战斗?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目标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林前》 9:26,着重号后加)。 你要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提前》6:12,斜体作者添加)。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该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4:7-8,斜体部分由作者标明)。 从公元前 776 年到公元 393 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在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一次。哥林多也有自己的体育竞赛,称为哥林多地峡运动会。他们每两年在哥林多地峡举行一次。其中的运动项目有跑步、摔跤和拳击。保罗用奔跑和战斗的例子来鼓励他的读者要坚持信仰,以便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得到基督的认可(《林前》 9:27;对比《提后》4:7-8)。 但保罗为什么要把基督徒的生活比作战斗呢?难道不是基督为我们过着基督徒的生活吗? 成圣的教导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被动的方法: 放手,让上帝来做。不去尝试;只是依靠上帝。另一种是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通过奉献、委身和努力工作来过基督徒的生活。而真相介于两者之间。 努力是必须的。保罗把“勤劳的农夫”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榜样(《提后》2:6)。但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被圣灵赋予能力(《罗》15:16;《加》2:20;《彼后》1:3)。离开基督,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约》15:5)。 转变不是通过奉献、委身和努力工作来实现的。它来自于透过神的话语来更新我们的心意(《罗》12:2;《林后》3:18)。然而,神的话语不会神奇地在我们心中扎根。我们必须渴慕它(《彼前》2:2)。我们必须去到教会并且专心听道(《来》10:23-25)。我们必须顺服上帝的教导(《约一》1:9)。当逼迫来临时,我们必须坚持住,不能退缩(《林前》15:58;《西》1:21-23;《彼前》5:9)。 我们与世界、肉体和魔鬼争战(《弗》2:2-3)。上帝与我们同在。祂赋予我们力量。但祂不会强迫我们顺服。我们有成功或失败的自由。 找到平衡点。如果你遵守祂的话语,你就会找到平衡(《约》8:32;《约一》2:24,28;3:6;《约二》9)。 如果我们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希伯来书 12:2)和使徒保罗为榜样(《提后》4:6-8),我们就会打那美好的仗,直到被提或我们死亡。如果我们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将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得到公义的冠冕i。 坚持关注恩典。 i凡信主耶稣得永生的人都有永恒的保障(《约》3:16)。但永恒的奖赏却是另一回事。冠冕、统治权、基督的赞美和认可都以我们在信仰中的忍耐为条件的(《提后》2:12;《启》2:26)。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恩典的扭曲(弗2:8-9)

《以弗所书 》2:8-9 是关于恩典的最伟大的新约经文之一。在这些经文中,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典。这一切都是因着信—一个人相信耶稣基督可以得永生。这是上帝的恩赐。保罗特别指出,行为在其中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任何信徒都无权夸口。事实上,保罗第二次提到了 “恩典 “一词。他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他所说的救赎完全是出于恩典,与好行为毫无关系。 近年来,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以弗所书》是关于教会的,这个主题甚至出现在《以弗所书》第二章中。保罗所说的工作是指我们—教会—是上帝工作的杰作。祂创造教会,就是要教会行善事。 可以说,神拯救了我们并把我们安置在教会中,是为了让我们作为一个信徒团体去做神所希望的事。我们不能成为 “独行侠 “基督徒。无论是犹太信徒还是外邦人信徒,都要在这一事业中合一。信徒之间要彼此和睦。 无论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还是我们今天的信徒,是否遵循保罗的教导,有一点是清楚的:将我们安置在基督身体里的救恩完全是出于恩典。另一种说法是,我们因着恩典被救出火湖。这就是为什么它是一种恩赐。虽然我们被呼召行善,但这些善行必须与 “因信蒙恩 “的救赎信息分开。 福音派中的许多人拒绝永生是恩典赐予的这一真理,这可能并不令人惊讶。他们不得不加上行为。我最近读到一位受人尊敬的福音派学者对弗 2:8-9 的一些评论。他说,希腊语中的 “你们蒙恩得救 “意味着 “得救的果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得救就像是从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登上救生艇。救生艇上的航行就是 “我们得救的工夫“(腓 2:12)。 这位作家大言不惭地诡辩说,保罗在《以弗所书》第 2 章中说,我们不能为得救而工作,但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工作得救(we must work out our salvation.)。他的话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弗所书 2:8-9 中的救赎不是出于恩典,而是需要我们做工。他说,这种 “救赎不是完全自动的“,“一旦开始,就需要认真努力“。他还说,我们的善行是在救赎的成圣过程中 “挣扎 “出来的,是我们得救的 “证明“。 作者说,《以弗所书》第 2 章中的救赎还没有完成。由于这是一个包含巨大挣扎和善行的过程,希腊语应翻译为 “你们正在蒙恩得救”。 抛开希腊文动词 “得救 “的复杂性不谈,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够聪明,无法理解这些细微差别。我不得不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之所以明白这位学者的意思,只是因为我在许多其他地方读到过这种观点,也听过这种宣讲。 我会用我能理解的方式来概括它: “我们得救是靠恩典,而不是行为。但如果你没有这些行为,你就没有真正得救。你的善行会让你最终得救。这是一种挣扎。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前,你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得救。但如果你得救了,上帝的恩典会让你走完这个过程。行为不会救你,但却是让你通过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所以,努力吧!如果你是那些能在救生艇上完成漫长旅程的人之一,你可以感谢上帝赐予你的奇妙恩典。但无论如何,都不要自大。你还没有得救。但如果你是一个能够通过挣扎的人,那么你现在正在得救“。 我知道有些读者能够更好地概括这一论点,我也知道有数百万人声称在这样的神学中找到了安慰,无论其措辞如何。但对我来说,这是胡言乱语。这就好比你既想拥有蛋糕(你因恩典而得救,而不是因行为而得救!),又想吃蛋糕(但你必须有行为!)。 我在这位作者的话中找不到任何安慰。我认为他把一段关于上帝奇妙恩典的优美文字扭曲得面目全非。恩典变得如此扭曲,以至于不再是恩典。我认为 GES 书店里的一个书名用三个字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 日蚀中的恩典(Grace in Eclipse)。
罪及对地狱的恐惧

反对白白恩典神学的人常常说,白白恩典神学没有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强调未信者的罪性。我们被告知,当我们传福音时,,如果他们愿意信祂的话,我们仅仅告诉不信的人耶稣赐给他们永生是不够的。未信者必须首先 “承认自己是个罪人“。有时我们会被告知,他必须悔改。我们常听到,未信者必须承认自己的罪,并为自己的罪感到难过。 我记得,过去有人要求我讲道时更多地使用 “硫磺火湖(fire and brimstone)“。这是另一种说法,即我没有充分强调这点,就是需要让听到我的教导的非信徒认识到他们是卑鄙的罪人,他们因他们的罪而有下地狱的危险。非基督徒需要看到自己的罪孽深重,并对地狱产生恐惧。 一个不信神的人,如果不明白自己罪的严重性,能从火湖中得救吗?与此相关的是,他需要看到上帝的圣洁。我们被告知,如果不明白未信者是如何冒犯了神的圣洁,他就无法得救。当然,在获得救赎之前,他必须改过自新。 我最近听到一位很受欢迎的演讲者谈到这个话题。他很难过,因为在他看来,现代大多数传道人都疏于指出未信者的罪性。他说,许多人自称是基督徒,但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从未认识到自己是罪人,有下地狱的危险。他们没有为了避免火湖的恐怖而改过自新。这位演讲者向往过去的美好时光,那时传道人强调非信徒需要知道什么和做什么。信心是不够的。 他举了一个过去传道人的例子,在他看来,这位传道人恰当地指出了听众的罪。一位妇女打电话给这位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传道人,告诉他她很担心她丈夫的灵魂。她希望他能对她的丈夫说几句话。传道人很高兴地答应了。 当他向那人讲述他的罪孽时,那人陷入了可怕的恐惧之中。他跑出房间,抓住屋外的一根柱子,希望这根柱子能让他免于坠入地狱。他惊恐万分,呼喊着任何可以拯救他命运的东西。 那人的妻子非常担心自己的丈夫。她问传道者能否帮助他。他说她丈夫需要一个人 “熬(to cook)“。他的意思是,对这个惊恐万分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沉浸在他所感受到的恐惧中。只有这样,他才能逃离罪恶,请求宽恕。 我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非常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我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希望它从未发生过。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会想,“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故事“。但我希望任何读过这个博客的人都能认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主向非信徒传福音的方式完全不同。我们只需看看尼哥底母、井边的妇人,或基督与马大的对话,就知道什么会导致永生的救赎(约翰福音 3:1-16;4:10,14;11:25-26)。祂所要的是对永生应许的信心。根本无法想象祂会说,井旁的妇人需要在恐怖的汁液中煎熬一段时间,然后祂才会向她讲述祂的恩典和祂为她准备的礼物。 《使徒行传》中的布道信息也是真实的。我们如何将《使徒行传》第 8 章中腓力与埃塞俄比亚太监的对话,或《使徒行传》第 16 章中保罗与腓立比狱长的对话,与那个紧紧抓住柱子的人的故事进行比较呢?任何不带偏见的观察者都会立刻发现,这两者根本没有相似之处。 我毫不怀疑,一些非基督徒在审视自己的生活时,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罪恶。我也毫不怀疑,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这种罪而害怕下地狱。这可能会使一些人寻求从这种恐惧中解脱出来。 然而,其他人却不走这条路。《约翰福音》和《使徒行传》中传福音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证。无论不同的非信徒有怎样的经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相信永生是白白赐给他们的礼物时,他们就会得到永生。 他们不必先在恐怖的锅里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