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得救、永远得救会摧毁对上帝的敬畏吗?

一群牧师和《圣经》学者推出了一部反对 “一次得救,终身得救”(OSAS)的纪录片。他们认为,对主的敬畏包括害怕一旦沉沦就会被送入地狱(见此处)。 这是真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害怕,如果我们开倒车,上帝就会把我们送进地狱?让我们来看看《圣经》中对敬畏耶和华的理解。 Gotquestions.org 是这样定义对上帝的敬畏的(见此处): “信徒不应该害怕上帝。我们没有理由害怕祂。我们有祂的应许,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祂的爱隔绝(《罗马书》 8:38-39)。我们有祂的应许,祂永远不会撇下我们或离弃我们(希伯来书 13:5)。敬畏上帝意味着对祂的崇敬,这种崇敬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敬畏神就是尊重祂、顺服祂、服从祂的管教、敬畏崇拜祂”。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理解,与《圣经》相符。 敬畏上帝和敬畏耶和华是同义词。 前者在旧约中出现五次,在新约中出现三次。后一种表达方式在旧约中出现 26 次,在新约中出现一次。(如果我们把那些没有使用确切表达方式但却表达了这一观点的文本也包括在内,那么这两种表达方式出现的次数会更多)。 在旧约提及敬畏耶和华的 26 处经文中,除一处外,其余都是指作为立约之国一部分的犹太人。它们都是成圣的经文。没有一处提到永生的条件。 与外邦不信者有关的一处记载表明,他们敬畏犹大的神,害怕与之对抗。代下17:10 说:“犹大周围的诸国都惧怕耶和华,所以不与约沙法争战。”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敬畏耶和华确实包括害怕当我们与祂对抗,可能带来的结果。 敬畏耶和华就是对他的尊敬和惊叹。我们的上帝何等伟大! 你敬畏上帝吗?你在祂面前屈膝吗?你尊敬他吗?你尊崇祂的名吗?你会唱 “我们的神是可畏的神 ”并且是真心实意的吗?你害怕反抗神的后果吗? 敬畏耶和华是基督徒成长和前进的关键。但它并不是永生的条件 因为神已经应许信徒永不灭亡,所以敬畏神并不意味着害怕永恒的定罪(约翰福音 3:16;5:24;6:35、37、47;11:26)。但敬畏上帝确实包括害怕与上帝作对的后果。我们不想成为浪子。我们知道,他在属灵远方的经历是痛苦的。与神相交远胜过罪中短暂的快乐。 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奖赏是符合逻辑的

2000 年,电影《角斗士》上映。该片以公元二世纪末为背景,由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饰演马克西姆斯·梅里迪乌斯(Maximus Meridius)。他是罗马军队中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后成为悲剧英雄。 电影开始于马克西姆斯最成功的时期。马克西姆斯率领士兵与日耳曼异教部落作战。在马克西姆斯、他的士兵和罗马市民的心目中,这些部落的成员都是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的人,他们阻碍了罗马为世界带来的秩序和文明。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而将军则被描绘成一个既关心他的士兵,又勇敢地带领他们战斗,同时与他们同甘共苦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领导人会如何激励他的士兵?他会对他们说什么?在骑马进入冲突之前,他立即对下属领袖发表了讲话。他希望他们勇敢地迎接森林另一边未开化的敌人。他的临别赠言最好地概括了他们这样做的动机:“记住: 我们在人生中的所作所为会在永恒中回响”。 马克西姆斯告诉这些人,如果他们尽忠职守、战死沙场,他们将在至福乐土醒来。这指的是希腊人的来世。这些地方是英雄好汉永远居住之所。那将是一个特殊的荣誉之地,那些忠于职守、不计代价的人将在那里得到独特的奖赏。 马克西姆斯的演讲基本上是用永恒的奖赏作为激励,让他的部下愿意做出最大的牺牲。我不知道二世纪罗马军团的士兵们是否相信至福乐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电影可能与历史不符。马克西姆斯的话肯定与圣经不符!但是,如果这些士兵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和这样的奖赏,这将为他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奖励的想法是合乎逻辑的。如果有人相信有来世,相信有公正的神灵存在,那么善行得到奖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马克西姆斯手下的一名士兵在遥远的地方冒雪作战,为混乱的世界带来了秩序与和平,与留在罗马安逸舒适的人相比,他更能得到神灵的眷顾。那位勇敢的士兵认为,他将在未来世界最美丽的地方获得一份特殊的遗产。至少在电影中,马克西姆斯的演讲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罗马士兵们心甘情愿地骑马、行军,投入战斗。 当然,我们不应从《角斗士》这样的电影或希腊诗人或罗马将军的思想中获得神学知识。但新约确实教导我们,在基督将要建立的永恒国度里,会有奖赏。每个信耶稣得永生的人都将进入那个国度。然而,那些忠心侍奉祂的人还会在那个国度里得到特殊的奖赏和遗产。 白白恩典运动中的人不断提倡这种奖赏观念。我们在《圣经》中随处可见(马太福音 5:12;罗 8:17;林前 3:10-15;林后 5:10;启 22:12 等)。但我们认识到,许多福音派信徒拒绝接受这一教导。尽管在基督及其使徒的话语中可以找到这一教导,但他们坚持认为《圣经》并没有教导这一概念。 我必须承认,这让我感到困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会看不清新约中清楚写明的内容。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们的传统和所受的教育。就好像他们戴着眼罩一样。 但在这个问题上另一件让我困惑的事 就是有人说: “我不相信奖赏 因为它没有意义” 在这样的说法之后,人们往往会解释上帝的公正。在他的国度里,他不会对他的子民区别对待。这是不公平的。在一个完美的国度里,每个人都必须是平等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认为永恒的奖赏是不合逻辑的。 这种论点只能来自宗教传统的盲目性,以及对圣经字面意思的拒绝。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耶稣和他的话语告诉我们,奖赏将在来世成为现实。但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这种奖赏显然是合乎逻辑的。它们是如此合乎逻辑,以至于即使是电影中被异教徒的不相信所蒙蔽的虚构的罗马将军也能说出显而易见的事实。

林后5:17是什么意思?

因此,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he is a new creation),旧事已过,看哪,万物都变成新的了(新国王钦定本NKJV)。 因此,若有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就已经来了(the new creation has come): 旧的已经过去,新的已经来到!(新国际版NIV)。 所以,人若在基督里,就有了新造的人([there is] a new creation);旧事已过,万物都变成新的了(Darby达比)。 保罗是否在说,当一个人重生后,他所有的罪欲都停止了?他是说一个人在信的那一刻,灵性就成熟了吗? 这很难说。请看保罗自己在《罗马书》 7:13-25 中的见证,他讲述了基督徒早期与肉体情欲作斗争的经历。 另外,请阅读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两封信。他们的行为是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他们需要成长?另请参阅保罗写给加拉太和帖撒罗尼迦的书信。成长需要时间,而且无法保证。 林后 5:17 第一部分的希腊文是这样的: Hōste ei tis en Christō kainē ktisis。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没有 ‘他是 ’或 ‘有 ’这样的词,这对我们的解释有很大影响。 NIV 和达比译本建议在 “新的创造 “之前插入 “有 “字。<新日内瓦研究圣经(The New Geneva Study Bible)》也是如此。 保罗是说,当我们重生时,我们的世界观就会改变。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是新世界的一部分。有些人拥有永生,是上帝永恒家庭的一部分。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另一些人则没有永生,除非他们在死前信主,否则他们将永远与我们分离,与上帝的国度和家庭分离。 重生并不是说我们的行为或欲望发生了改变。而是我们意识到,上帝正在带来全新的事物。虽然王国尚未到来,但王国的子民已经到来,主耶稣很快就会回来建立王国。 《哥林多后书》 5:17 前后的经文支持这一解释。在第 16 节中,保罗说我们不再按肉体看人。我们不再以犹太人或外邦人、富人或穷人、男人或女人来看待人。人们要么是上帝的家人,要么不是。在第 20 节中,保罗说我们恳求不信的人与神和好。 当你信主时,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开始关心你的朋友和亲人的得救了吗?你是否开始祷告他们能够信主?你期待基督早日再来吗?如果是这样,你就经历了这种新创造世界观的一部分。 […]

我们救恩的广度(多3:4-7)

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与各种福音派教会有联系。所有这些教会都强调从地狱(即火湖)中得救。可以说,在这些教会中,大部分信息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永恒得救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一直这样强调就容易让人即便没有讨论它的时候也会想到这个内容。被 “从地狱中得救 “这个主题所不断包围的人往往看不到《圣经》中的其他内容。他们没有意识到《圣经》还涉及许多其他的事情。这些其他的事情也很美好。 《提多书》第 3 章第 4-7 节就是我所说的一个例子。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提到了我们的救主、上帝的怜悯、上帝拯救了我们、重生的洗、圣灵的更新、我们被称义、我们是后嗣、我们有永生的盼望。 我很确信,如果你问福音派信徒这些经文在说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说,保罗在说我们从地狱中得救的事。耶稣是我们的救世主,他怜悯我们,救我们脱离火湖。当祂这样做时,祂赐给了我们圣灵,这意味着我们是上帝的后嗣,现在就有上天堂的希望。在我们教会的既定的条件下,他们只能看到这些。 我想说的是,这些经文中蕴含的东西远比福音派所看到的要多。是的,当我们为永生而相信耶稣基督时,上帝确实因着祂的恩典赐给了我们永生。是的,这是祂对我们的爱和怜悯的结果。这与我们在信主之前或之后所做的任何 “义行 “无关(第 5 节)。 但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强调的是另一件事。在第 1-3 节中,保罗劝告克里特岛上的基督徒要过敬虔的生活,对不敬虔的人要忍耐。在第 8 节中,他告诉他们要殷勤行善。换句话说,在保罗讨论他们的救赎之前和之后,他都告诉这些信徒要顺服而行。 这有什么联系?因为我们对基督的信仰,我们拥有永远不会失去的永生。但这份奇妙的礼物还带来了其他奇妙的益处。主还把我们从罪的权势中拯救出来。我们不必再服侍它。我们可以顺服而行。我们的新生–我们的重生–是我们能够经历 “洗净 “我们以前的罪的方法。通过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我们可以经历心思意念的更新(罗 12:1-2)。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生活。 如果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将在来世与基督同作后嗣(罗 8:17)。这种生活期待着有一天,我们在基督里已经拥有的永生将以荣耀的身体得以体验。这种生命将在祂的国度里得到更丰富的体验。它将得到极大的奖赏。 我们从地狱中得救,这是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礼物。但它的伟大甚至超过了大多数福音派信徒的理解。上帝赐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提多书》3:4-7 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教导。我们应该不戴传统的有色眼镜来查考《圣经》。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救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好。

属灵核战争

对唯独因信耶稣而得永生的得救信息的攻击并非是新鲜的事。例如,从《使徒行传》第 15 章开始,不信和信的犹太人都试图通过说外邦人需要受割礼来把行为带入得救的信息中。今天,对恩典的曲解仍然非常活跃。一种流行的神学框架——加尔文主义——正努力寻找行为来做得救的“证据”。它教导说,那些堕落的信徒从一开始就没有得救。第二个神学框架是阿民念主义,它教导说,行为对于维持永生是必要的,堕落的信徒会失去永生。这两个流行的阵营都曲解了救恩的信息,把行为作为永远得救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悲的是,这两种观点都破坏了《圣经》中明确的信息,即所有只要相信耶稣有永生的人都有永生,而且永远不会失去永生,即使他们后来堕落了。 如前所述,这并不是一场新的争战。今天,这场战争仍在继续。然而,这场争战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已经出现了新的方法来扭曲恩典的信息。这场争战似乎更加激烈了。教会今天所面临的攻击都是新的。在后现代时代,客观真理被妖魔化,救恩的确信被视为不必要甚至是有罪的,而经验则被提升为神学问题的仲裁者。 这些新攻击的一个例子是,有些人在描述得救的信息时使用的语言发生了变化。许多人现在不再仰望耶稣和祂永生的应许,而是宣称相信主的“身份”才是得救的信息。乍一看,这似乎是善意的。当然,不信的人唯有相信耶稣才能得救。然而,不信者必须知道关于基督的什么呢?如果传道人告诉不信的人,他们必须相信祂的“身份”,这对不信的人意味着什么?答案很简单的,但却是灾难性的: 他们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对某些人来说,祂是王。对其他人来说,祂是上帝的羔羊。祂也是我们的大祭司。祂是先知。祂是阿尔法和俄梅戛。祂是上帝。祂是和平之君,还有更多。一位在飞机上与我交谈过的年轻女士告诉我,耶稣是她所认同的“上帝的形式”,因为她从小就是基督徒,但对其他人来说,耶稣可以是他们在经历中与之联系最紧密的任何形式的神。 这种多元化的观点反映了我们在教会之外所看到的情况。例如,如今人们开始认同“非二元性”,这意味着他们的性别处于一个光谱上。他们的性别认同被视为是流动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最近的一次抗议活动中,一位新闻记者问一群抗议者他们为什么而游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虽然他们认同抗议活动,但他们不知道自己认同的是什么信息。这些例子表明,把主的“身份”作为得救信息指向非信徒是很危险的。首先,许多人认为基督的身份是流动的;因此,它变得毫无意义。其次,许多人说他们相信主的“身份”,但却不知道祂关于永生的信息。天主教徒、摩门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和飞机上的女孩都相信某种形式的主的“身份”。就像抗议者一样,许多人相信某种形式的主的“身份”,正如他们所定义的那样,但却从未相信过因信借着恩典得永生的信息。 当我们的世界不断努力打破客观真理时,得救的信息变得如此模糊以至于变得不可知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告诉不信的人要相信主的身份,我们就给了他们一个不完整的福音信息。救恩的信息变成了非信徒所希望的任何意思,而我们则驳斥了主的教导(《约翰福音》3:16;《马太福音》7:13-14)。可悲的是,我们看到今天教会的信息从清晰转向模糊,使未得救的人仍然未得救。 与此相反,《约翰福音》反复强调耶稣是永生的赐予者(《约》1:12;3:16;4:10,14;5:24;6:40,47;11:25-27)。事实上,《约翰福音》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福音”,因为它始终强调永生的恩赐。如果将永生从《约翰福音》中拿掉,就等于将这本书切成两半;这样就会拿掉这本书一半的信息。《约翰福音》是写给非信徒的,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得救(《约翰福音》20:30-31)。《约翰福音》的信息是明确的。我们应该在他们相信耶稣的时候告诉他们,耶酥就是赐永生的那一位。 无论是像加尔文主义者和阿明主义者那样通过增加行为,还是通过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的模糊语言,得救的信息都受到了攻击。撒旦不想让不信的人知道永生的恩赐。过去,他曾加入行为来破坏这一信息。今天,他又添加了一些看似善意的词语,把永生的恩赐从信息中完全拿走。他想让不信的人继续被蒙蔽。今天的教会继续与对得救信息的攻击作斗争,愿我们勇敢地宣讲那救恩的赐予者和恩赐。

以弗所书2:10反驳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了吗?

在一部名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纪录片中,圣经学者和牧师试图反驳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OSAS)。 纪录片中有一个三分钟的部分回答了 “我们是靠行为得救的吗?” 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莫雷尔、奥斯华、麦克奈特和威灵顿博士说,得救是本乎恩因着信,不是出于行为。从 58:35 到 59:34 请看这里。 在第一分钟,人们可能会被蒙蔽。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人认为我们不是靠行为得救的。但如果你观看这一部分的最后两分钟,就会发现他们认为我们必须坚持行善,才能避免永恒的定罪。 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中,他们介绍了善行对维持救赎的必要性。从 59:34 到 1:00:24,请看这里。 麦克奈特说:“但那些得救的人却会转变为行善的媒介”。 威灵顿说:“显然,善行是成圣过程的一部分。《以弗所书》2:10 说,我们在基督耶稣里受造,为要行善。” 布朗引用了《马太福音》5:16 和《彼得前书》2:12,其中提到我们要发光,表现出出色的行为。 莫雷尔说,我们称义是 “凭着活泼的信心”,“行为是活泼的信心的证据……只要我们在信心中,拥有信心,我们就拥有信心的应许,如永生和罪得赦免”。 很难理解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上帝命令信徒行善就能证明 OSAS 是错误的?为什么弗 2:10 与弗 2:8-9 相矛盾?保罗不是明确说过,救恩是上帝的恩赐,与行为无关吗?他不是说信徒因信得救是出于恩典吗? 第三部分。在第三部分中,他们强调救恩是可以失去的。请看这里,从 1:00:24 到 1:01:35。 威瑟林顿提到了救恩的三种时态,他说:“在你通过所有三种时态之前,情况并没有解决。”换句话说,除非你不断地相信和努力,否则就会失去救恩。 麦克奈特说:“因信称义并不意味着我们身后有一扇上锁的门。”他说,如果我们离开耶稣,我们就会失去救恩。 布朗说,他从自己的行为中找不到得救的保证。然而,布朗相信我们会失去救恩。那么,他如何确定自己仍然得救呢?如果保证不是靠行为,也不是靠信心,那他是如何得到保证的呢?他没有说。 麦克奈特说,如果我们被圣灵充满,我们就会履行律法,甚至更多。这是一种花哨的说法,即只要我们做出足以让我们得救的行为,我们就能保住我们的救恩。 奥斯瓦特在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说,善行并不能拯救我们,但 “不以改变生命为前提的救恩已经失去了全部意义”。 那么,“重点 ”是什么呢?似乎我们必须过上改变的生活,才能保住我们的救恩。 结论。这些学者认为,最初的救恩只因信,i 与行为无关,但人必须坚持信仰,过改变的生活,才能保住救恩。 他们没有说如果你失去了救恩,如何才能恢复。他们也没说如何才能得到救恩。确切地说,一个人必须相信什么才能开始[他们所谓的]救恩过程? 《以弗所书》2:8-9 说得很清楚。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与行为无关。完成时态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其结果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得救了;我们现在得救了;我们将永远得救。这是上帝白白赐给所有相信祂儿子的人的伟大礼物。 我们身后有一扇紧锁的门!我们永远不会灭亡、饥饿、干渴、死亡或被驱逐。这扇锁着的门就是主耶稣基督对我们生命的应许。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是真的。感谢上帝,它是真的。 关注恩典。   i 当然,他们都同意莫雷尔博士的观点,即信心不仅仅是确信主耶稣在《约翰福音》 3:16 中的应许是真的。他们都相信,得救的信心是 “活泼的信心,是会做工的信心”。他们都认为,要想得救,首先必须改过自新,降服于基督,承诺终生侍奉祂,然后开始走上顺服之路。这样的 “信心”根本不是信心。厄尔·拉德马赫博士(Dr. […]

《约翰一书》1:9 是不是否定了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的观点?

一群牧师和圣经学者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试图推翻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OSAS)。在视频的一个部分,迈克尔·布朗博士(Dr. Michael Brown)和大卫·贝尔科特博士(David Bercot),以及乔·席梅尔牧师(Pastors Joe Schimmel)和扎克·波南牧师(Pastors Zac Poonen)说,《约翰一书》1:9 证明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是错误的。请看这里从 56:12 至 57:19。 他们没有解释为什么不与神相交就意味着失去了救恩。他们的推理虽然没有明说,但似乎是这样的: 大前提:只有与神相交的人才能得救。 次要前提:《约翰一书》1:9 说,如果信徒不承认自己的罪,他就失去了与神的关系。 结论:《约翰一书》1:9 告诉我们,每次信徒不承认自己的罪,就会失去救恩。 但请再读一遍《约翰一书》1:9。它没有提到任何关于重生、救恩、称义或永恒定罪的内容。 《约翰一书》1:9 中的问题是宽恕和洁净。这些是团契的问题,而不是永恒命运的问题。 然而,乔·席梅尔牧师却反驳了他的同事,这可能是因为他意识到这听起来是多么刺耳。一个人只要一次不认罪就会失去救恩?席梅尔牧师认为不会。他是这样说的: “你必须继续忏悔你的罪。现在,如果我们死了,还有一个罪没有承认,那么,你猜怎么着?我们是葡萄树上的枝子。亏缺主的荣耀并不会使我们与葡萄树隔绝。而叛教(apostasy)会使我们与葡萄树隔绝。那是继续悖逆反对上帝”(见 57:19 至 57:37)。 席梅尔说,一次不承认的罪不会把你从葡萄树上割断。那么,《约翰一书》1:9 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其他学者和牧师说《约翰一书》1:9 否定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席梅尔认为叛教导致失去救恩,这是错的。他对叛教的定义也是错误的。他说:“叛教……是继续在悖逆和反对上帝”。不,与叛教是背弃信仰。一个人不需要长期不断地悖逆反对上帝。与叛教发生在不再相信圣经基本真理的那一刻。 主在《约翰福音》和其他经文中的所有 “永不 ”应许都表明,即使持续悖逆反对上帝,也不能使信徒脱离上帝在他里面的生命。信徒永远不会灭亡(《约翰福音》3:16),永远不会干渴(《约翰福音》4:10-14;6:35),永远不会饥饿(《约翰福音》6:35),永远不会被丢弃(《约翰福音》6:37),永远不会灵性死亡(《约翰福音》11:26a)。 结论:《约翰一书》1:9 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并不矛盾。《彼后》1:9(洁净过去的罪)或《雅》5:19-20(使迷途的信徒回转,救他脱离肉体的死亡)也不矛盾。混淆宽恕和永恒的担保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当然,这些人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过去可能相信过永生的应许。如果是这样,即使今天他们不再相信《约翰福音》3:16 是真的,但他们仍然得救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是个好消息。你同意吗? 持续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

当心免得跌倒(《彼得后书》3:14-18

彼得的第二封书信谈到预言的话语和坚守它的问题。在这封信中,他提醒读者耶稣很快就会再来,并会奖赏那些坚持信仰和善行的人。 J. 凯利(J. N. D. Kelly)说: “主再来时被祂找到……显然是指审判” (第 370 页)。他指的是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凯利认为所有人都将在那里接受审判。但彼得说的是对信徒的审判,它发生在基督的审判台上(《林后》5:9-11),这比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早 1000 年。 还记得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主在伊甸园找到他们的情景吗?当天起了凉风,神在园中行走时,发现亚当和夏娃羞愧地躲着祂(《创》3:8)! 当耶稣再来时,祂会发现我们是毫无瑕疵和无可指摘的(清白的),还是有污点和有瑕疵的。比较一下《约壹》 2:28 中的坦然无惧和羞愧。 在对《彼得后书》1-2章彼得和犹大的评论中,赞恩·霍奇斯是这样解释彼得的话。 “毫无瑕疵”和“无可指责”这两个词,并不是指无罪,而是指在周围普遍堕落和腐败的环境中,过着不受其影响的生活,尤其是那种被假教师放纵的行为所助长的行为(第 170 页)。 彼得说,读者应该 “想到我们主的忍耐就是救恩”。 主的忍耐在什么意义上是 “救恩”呢?彼得在这里说的不是脱离地狱的救恩,尽管大多数注释者认为他说的是。 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在他的注释中认为,这里的“解救”(sōtēria)指的是“被提”。当主降临时,我们将被从大灾难的愤怒中解救出来,因为祂会把我们带到空中与祂相会。 我们将从这个邪恶的时代及其假教师中被解救出来。如果我们一直仰望主耶稣,我们就会被发现是毫无瑕疵和无可指责的。 彼得提醒我们,保罗曾写道,我们需要专注于基督,并在他即将再来的光中过公义的生活。霍奇斯认为彼得想到的是《帖撒罗尼迦前书》。 彼得以非常人性化的口吻说,保罗书信中的内容是很难理解。难道我们不能对此说 “阿门 ”吗? 他还说,没有受过教导的人和不稳定的人曲解了保罗的话,“他们自取灭亡,正如他们曲解其余的圣经一样”。彼得称保罗所写的为圣经! “当心,免得你们也从自己稳定的立场上坠落”(《彼后》3:17)。读者们那时都很坚定。 请注意对比读者的坚定与假教师的不稳定(《彼后》3:16)。 因为有些人曲解圣经(第16节),恶人错误的教导(第17节),我们必须小心,免得我们跌倒! 我们都记得一些人,他们曾经是我们教会的常客,与主同行,但后来却不再与主同行。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人身上。我们都有跌倒的危险。我们都需要经常与神的话语相交,以保持坚定。 我们防止跌倒、保持坚定的方法就是在神的恩典和知识上不断成长(《彼后》3:18)。 对比《犹大书》24。神能够使我们不跌倒。 如果你在成长,你就不会跌倒,除非你停止成长。只要你继续聆听并应用神所教导的话语,你就会越来越成长。 赞恩·霍奇斯对在我们称义和成圣的过程中保持对上帝恩典的正确理解上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看法: 在现代福音派教会中,当重生的信徒被恩典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教义所迷惑时,对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的认识以及祂的话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与上帝的基本关系是基于祂在耶稣基督里对我们的救赎恩典。当有人对此感到困惑时,他的困惑就会给整个圣经蒙上一层面纱。成长必然会停止(《彼前》《彼后》和《犹大书》,第 173 页,斜体为作者所加)。 请注意,我们在我们主和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中成长。基督徒的生活以基督为中心。我们通过更好地认识祂而成长。 祂是 “从今时直到永远 ”配得荣耀的一位。祂是荣耀的。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生命荣耀祂。 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指出:“用基督的荣耀来结束这封说了很多关于……升天的主的书信,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第 152 页)。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提倡正确看待主耶稣基督和祂的教导的世界当中。即使是自称为基督徒的教师,也常常曲解和歪曲上帝话语的明确含义。 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免得远离主。我们需要不断成长。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在基督徒生活中不前进,我们就是在后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那些堕落的基督徒为后退者(backsliders)。 […]

接受基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意味着什么?

一个常见的布道呼召会问道:“你准备好接受基督作为你的救主了吗?”另一个呼召会问:“你愿意接受基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人们说耶稣作为救主或我个人的救主意味着什么? 我曾听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讨论过接受基督作为一个人的个人救主的问题。他说,主耶稣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个人救主。祂是“世界的救主”(《约》4:42)。祂是每个人的救主。祂甚至是那些将在火湖中度过永生的人的救主(参见《彼后》2:1;《约壹》2:2)。 通过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耶稣使每个人都可以得救。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即使对那些拒绝祂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保罗说:“我们劳苦,也受凌辱,因为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上帝,祂是人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4:10) i 。汤普森(Thompson)评论说:“保罗称上帝为‘所有人的救主’,因为他真的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经历救恩。事实上,没有得救的更多的人并不是因为上帝的旨意软弱或无能,而是因为人类意志的顽固反对(见《太》23:37)”(《提前》、《提后》、《多》第136页)。利特芬(Litfin)补充说:“保罗说上帝是‘所有人’的救主(参见2:2,4,6),因为祂渴望所有人都得救,并且祂提供了基督作为赎价(2:6),使救恩成为可能。然而,上帝是那些以特殊方式相信的人的救主,因为只有在他们身上,祂对他们救恩的愿望才会实现(Yet God is the Savior of those who believe in a special way since only in them has His desire for their salvation come to fruition”)”(《圣经知识注释》中的“《提摩太前书》”,第740页)。 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重复了撒玛利亚人在《约翰福音》4:42中所说的话:“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这是我们所看见并且作见证的。”(《约壹》4:14)。 我读过杰拉尔德·布雷(Gerald Bray)撰写的一篇关于“基督论的最新趋势”的有趣文章(见此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说基督是我们的ʻ解放者(liberator)ʼ,这个词通常被理解为个人情感和心理体验,当然,它也被应用于社会和政治自由,在解放神学的背景下,它在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发展起来。 当人们宣称主耶稣基督作为他们的救主时,他们的意思可能有很多。“祂把我从内疚和抑郁中解放出来。”“祂把我从酗酒中解放出来。”“祂把我从对食物的嗜好中解救出来。”“祂让我重新关注生活。” 猜猜在《圣经》中唯一布道书《约翰福音》中,“救主”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你相信它只出现过一次吗(《约》4:42)?你知道主耶稣从来没有称祂自己为救主ii吗? 人们之所以重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已经把他们从焦虑、抑郁、内疚、酗酒或缺乏目标中解放出来。要想重生,一个人就必须相信祂的应许:永恒的生命是不会失去的(例如,《约》3:16;6:35,37;11:26)。 最后一点。在《圣经》中,救主、我们的救主、上帝和救主、还有主和救主往往不是指耶稣使我们得救。有时,这些表达指的是其他类型的拯救。耶稣是以色列的救主(《太》1:21;《路》1:47;2:11;《徒》13:23)。祂将拯救以色列脱离外邦人的压迫。祂将把整个世界从不公正、不义和罪孽中拯救出来。保罗鼓励信主的奴隶“在凡事上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多》2:10,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当信徒让自己的光照耀在人面前时,教义就有了吸引力(《太》5:16;《腓》2:15)iii。 让我们持续关注恩典。 __________ i 父神多次被称为“我们的救主”(《加》1:47;《提前》1:1;2:3;4:10;《多》1:3;2:10;3:4;《犹》25)。在《提多书》中,保罗用“救主”一词交替指代主耶稣和天父上帝。 ii 我并不是说救主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它在《新约》中确实出现了 24 次。我的意思是,它不是传福音的靶心。救主所应许的永生才是靶心。相信耶稣是救主–或我个人的救主–却不相信祂所应许的永生,这是很可悲的。 iii汤普森评论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即奴隶)的模范行为具有ʻ使其具有吸引力ʼ(kosmosin,即“装饰(adorning)”,中文版本《圣经》译作‘尊荣’)的福音效果”(《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第 308 页)。

设立障碍

《路加福音》5:17-26讲述了一个瘫子被主医治的故事,当时他的朋友把他从屋顶上缒了下来。尽管这个故事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但最近我注意到了一些以前忽略的东西。 路加记述说,房子里有文士和法利赛人。我以前以为他们是房子里人群的一小部分。但路加指出,他们是从加利利“各乡村(every town)”、犹太甚至耶路撒冷来的。那可是很多城镇啊!我意识到,有许多宗教领袖是来观看和聆听主的。我的理解是,第一世纪的房屋都很小。路加说的是耶稣当时在一个满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家里。 由于这些人都在那里,瘫子无法进入家中(第 19 节)。这些宗教人士不让病人从门口进入。这个瘫子的朋友们被迫把他带到屋顶,并把他缒下来。只有这样,瘫子才能与主同在。 这个病人和他的朋友都是信徒。他们想要亲近主。他们想要他们的朋友被医治。我们可以确信,他们想听听耶稣在屋子里的教导。耶稣称赞了他们的信心,并宣布瘫子的罪已经得到了赦免。 与这个人和他的朋友们不同,宗教领袖们在那里批评主。他们指责祂亵渎上帝。 这段记载与前几节经文有关,在前几节经文中,主洁净了一个麻风病人(5:12-16)。主把这个痊愈的麻风病人差到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那里,以显示祂为这个人所做的。这就是为什么路加提到耶路撒冷的领袖们也在这所房子里。他们听说了关于基督的教导和能力,所以他们要去看看。 只有上帝才能洁净麻风病人。当耶稣医治瘫子并赦免他的罪时,祂再次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这些领袖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做这些事的“那位”是上帝差来的。当祂宣称自己是基督时,他们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应该告诉人们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 当然,事情并非如此。这预示着领袖们将轻视摆在他们眼前的证据。他们挤满了屋子,用挑剔的耳朵聆听主。他们急于拒绝祂,他们指责祂亵渎上帝。亵渎的人不可能是基督。这就是他们要向人们传达的信息。 这很可悲,不是吗?宗教领袖本应带领人们认识真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很简单。真理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的骄傲和对权力的热爱阻止了他们去做本该做的事。 但还有更糟的。这里有一个人和他的朋友他们是相信真理的。他们想要靠近他们认出是基督的“那位”。然而,宗教领袖们成为这些想要亲近主的人的障碍。他们没有把人们指向“那位”显然是基督的人,而是把他们推开!后来,主直接指责他们的这一罪行(《路》11:52)。因为房子里挤满了宗教领袖,这个人和他的朋友不得不大费周章才能来到基督的面前!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今天。在不同的宗教团体中,有许多受人尊敬的领袖。这些受人尊敬的领袖接触到了恩典和救恩的确信以及奖赏的教义的信息。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拒绝了这些教义的声音。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还积极地鼓励其他人拒绝这些真理。如果那些仰望他们的人寻求真理,这些领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们接近真理。他们会说些类似这些圣经教义是亵渎的话。他们就像这段经文中的宗教领袖一样。这就好像他们在主的教导周围筑起一道墙,不让人听见祂。 那恶者想要阻止人们了解真理。许多宗教领袖也是如此。幸运的是,寻求真理的人会找到真理。瘫子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需要破坏屋顶就能接近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