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保证是经验而非信仰问题吗?

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本杂志的电子版。其中一篇关于“救恩的确信”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章中,作者说:“确信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理解的神学真理。它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神学上的证明。”i 一个人如何经历 确信,尤其是当确信不仅仅是 “神学上证明 ”的东西时? 这篇文章的作者继续作了如下解释, 作为一名牧师,我的门徒中经常有人告诉我,他们相信(理智上)《圣经》教导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但由于他们的挣扎(以及不良教导带来的情绪),他们仍在质疑自己的救恩。我们回顾福音。他们相信福音。他们相信永恒的保障。我可以告诉他们,他们应该相信耶稣已经完成的工作。但可悲的事实是,他们并没有体验到这种保障。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ii 有人在理智上相信《圣经》教导永恒的保障,但却不相信自己有永恒的保障,这种说法令人困惑。 作者并没有解释什么是 “不良的教导 ”让这个人无法 “经历保障”。 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个人可能相信永恒的保障,但却不确定自己是否有保障。 首先,一个人可能相信选民有永恒的保障,但他不可能确定自己是选民之一。大多数加尔文主义者都面临着这样两难的选择。 其次,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虽然他目前是上帝的孩子,但如果他离弃了上帝,他就会失去这个身份。根据这种观点,这个人认为他现在得救了,但不是永远得救。大多数阿民念主义者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第三,一个人可能知道信耶稣的人彻底地得救了,但他们不知道信耶稣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认为信耶稣包括降服、委身、悔改和顺服。由于这些事情都是主观的,所以这类人并不确定他们是否相信耶稣。 在文章的前面部分,作者说 “确信是得救信心的本质 ”的教导会导致一些人失去救恩的确信。我发现事实恰恰相反。通过向人们指出《约翰福音》 3:16或类似的经文,教导人们确信是得救信心的本质,我们可以帮助人们确信他们永远不会灭亡,反而会获得永生。只有作者所说的 “不良的教导 ” 才会让人对《约翰福音》 3:16的解释感到困扰。 确信是客观的。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是安全的,因为我们相信耶稣关于永生的应许,就像《约翰福音》 3:16中的经文一样。 我们永恒命运的确定性取决于我们的信仰,而不是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经历是主观的,随时都在变化,而上帝的真理是客观的,亘古不变。 持续关注恩典。 __________ i杰里米·米克尔森,“你问。我们回答:ʻ如果我不总是感觉自己得救了呢?ʼ”《领先的恩典》(夏季2024):4。 ii 同上
恩典的力量

我不确定我是否见过他,但我就读的神学院的这位教授让我着迷。他叫杰克·迪尔。他在《旧约》系任教。我知道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在我看来,《旧约》学者是所有《圣经》教师中最坚韧克己的人。在我看来,他们总是比其他人更学术化,更不容易感情用事。他们让我想起很久以前一个节目中的警探,他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只说事实,先生。” 当我得知迪尔要离开神学院是因为他开始相信 “神迹奇事 ”时,我感到非常惊讶。据我所知,他加入的这场运动异常情绪化。这场运动采用了灵恩派运动的许多过激行为。相信赶鬼、说方言、接受预言和神奇的医治。几乎所有人都在这场运动中宣扬行为的福音。信徒必须行善,才能保住他们永恒的救恩。我怎么也想不通,达拉斯神学院一位性格坚韧、勤奋好学的《旧约》系教授会是这样一个团体的成员。达拉斯神学院拒绝接受所有这些东西。他显然是掉进了错误教导的巢穴。 我没有关注迪尔在离开神学院之后的职业生涯。我偶尔会听到他以前的学生谈起他的所作所为。我听说他已经陷入了他所信奉的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和非正统的教义之中。他相信一些事情,比如上帝正用可以听见的声音对不同的人说话。每次听到这样的报道,我都只是摇摇头就走开了,我无法理解迪尔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最近,我读到了迪尔为宣传他的新书而进行的一次采访。这本书描述了他的一生。在书中,他谈到了他所经历的困难。这些困难是我所不知道的。他讲述了多年前他父亲自杀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这对他的影响从幼年就开始了。 但他的生活中还发生过其他毁灭性事件。他的妻子酗酒数十年。妻子的疾病对他们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破坏,几乎要了她的命。他有一个儿子是个瘾君子,吸毒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尔对自己的挣扎非常坦诚。 在谈到他的父亲时,迪尔曾写道,他期待着在国里见到他的父亲。很显然,在他父亲去世几十年后,他仍然想念父亲。在采访中,他说有人写信给他告诉他,他的父亲不会在天国里。迪尔不会在那里见到他,因为任何自杀的人都会被关进火湖。这意味着他的儿子也会在火湖当中。 这样的评论并不让我感到惊讶。绝大多数参与“神迹奇事”运动的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救恩是可以失去的,自杀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无法悔改。 迪尔对这些评论的回应让我感到惊喜。虽然他已经花了数年时间参与那场运动,甚至还写了书来支持该运动。但他说他父亲是个信徒。我不知道他的父亲相信什么,但迪尔说,每个信徒都有永远不会失去的永生。他父亲自杀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一点。迪尔说,主的恩典确保他确实会在天国里见到他的父亲。 我不得不说:”哇!” 我不知道迪尔怎么能持有这样一个《圣经》信仰,同时又在一个否认这一信仰的运动中担任领导者。这也让我看到了基督的恩典。尽管迪尔接受了这么多奇怪的信仰内容和做法,但他知道自己拥有永生。 他让我着迷。我不理解他。但是,即使我们拒绝了合理的教导,但如果我们相信耶稣会赐予我们永生,那么这份礼物就是我们的。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点。这就是主对我们的恩典(《提摩太后书》 2:13)。
得救的亵渎者

在最近一次与朋友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撒旦教徒有一种仪式,他们公开亵渎上帝,作为崇拜仪式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也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嘲笑主和基督教,还因为他们想变得 “不可拯救”。他们被告知,如果亵渎了主,将来就永远无法从火湖中得救。许多人这样做是出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 甚至在教会内部,也有一些人抱着这种想法。他们深信,他们过去亵渎主是如此严重的罪,以至于即使他们现在相信耶稣,也无法得救。结果就是,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对自己的救恩没有把握,因为他们曾经因为年少轻狂或愚蠢而亵渎过主。值得庆幸的是,《圣经》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简而言之,永生仍然提供给每一个人,即使是亵渎者。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亵渎”的意思是 “以某种方式说话来表现出对上帝或神圣事物的不敬”。 其主要含义是对主说恶毒的话,嘲笑或诽谤主。撒旦教徒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嘲笑上帝和基督教。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任何人——从嘲笑的无神论者到嘲笑 “廉价恩典 ”的加尔文主义者——严格来讲都可能是亵渎者。亵渎者形形色色。我们在主被钉十字架时就看到了这一点。殴打主的士兵当然是亵渎者(《路》22:63-65)。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马可记录了那些路过的人对祂的“亵渎”(《可》15:29),他们摇着头,讥笑主,要祂从十字架上下来。祭司长也这样嘲笑主,说祂既然救了这么多人,也应该能救自己(《可》15:31-32)。最后一群亵渎者是主身边的两个盗贼,他们也 “辱骂主”(《可》15:32b)。 在这最后一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主对亵渎者的恩典这样一个美好的画面。根据《路加福音》,当第一个盗贼继续讥笑主时(《路》23:39),第二个盗贼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看法。他最终为主辩护,并责备了另一个盗贼(第 40-41 节)。最后,在第42节中,盗贼转向主,请求主在进入祂的国度时记念他。充满恩典和真理的主回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这个曾经的亵渎者,他很快就会与祂同在天堂里。 另一个曾经亵渎神的人是使徒保罗。在《提前》1:12-13 中,使徒保罗描述了自己得救前的情形,他说: 12我感谢那赐给我力量的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因为他认为我可信任,派我服事他。 13 我从前是亵渎、迫害、侮慢上帝的人;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为我是在不信、不明白的时候做的。 (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基督教内界的许多人都会说,如果某人后来信主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 “真正 ”亵渎主。然而,使徒保罗的陈述却显示了不同的情况。他承认自己以前犯过罪,包括亵渎神。还应该注意到,保罗承认在他迫害早期教会的日子里,他让别人亵渎了主(《徒》26:9-11)。因此,保罗不仅是一个亵渎者,还是制造亵渎者的人。然而,尽管保罗在信主之前犯下了一系列的恶行,包括亵渎,但他仍然把自己作为那些为永生而信耶稣的人的榜样(第 16 节)。因此,所提供的永生并没有因为他的亵渎罪而失效。 无论一个人曾经是撒旦教徒、律法主义的法利赛人,还是杀人如麻的盗贼,我们主的恩典都会赐给我们所有人。即使你曾经亵渎过主,你仍然可以因着祂的怜悯而信主,接受永生的礼物。
坐在前排(路6:17-19)

在《路加福音》6:20 中,主开始了平地宝训(Sermon on the Plain),这是一个关于门徒训练的信息。这不是一个传福音的信息。我们可以说,它是指导信徒如何在基督的国度里成为伟大的人。到那日,在祂国里为大的,要更亲近祂。他们也是今生与祂更亲近的信徒。虽然所有信徒都有永生并且永远不会失去,但并不是所有的信徒都以同样的程度享受或经历到这种生命。基督徒可以在现在和永远都有丰富的永生经验(《约》10:10)。 因此,主在讲道一开始就谈到那种信徒是 “有福的”(6:20-23)就不足为奇了。耶稣说,为祂受苦的信徒会得到极大的奖赏。主让想要跟随祂的信徒知道,付出任何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正如我们所预料的,这场布道会的听众都是信徒。《路》说,当耶稣开始讲道时,祂看着 “祂的门徒”(6:20)。《路》是为信徒写的,因此,在这本福音书中,像平地宝训这样的长篇布道理所当然会涉及针对信徒的教导。 然而,最近我看到了这些听众的不同之处。在传讲这些信息之前,主立即上山祷告。在彻夜祷告之后,祂选出了十二个使徒,他们是祂在地上的事工中最亲近祂的人。我们甚至知道他们的名字(6:12-16)。然后,祂召唤这十二个人上山与祂同在。 当祂和十二门徒下山来到平地时,我们得知有一群其他门徒与祂相遇。这些门徒并不是构成基督最亲密的圈子的那十二个门徒,但他们也是他的学生。 但还有另外一群人也在那里。与其他两组人不同,他们没有被称为 “门徒”。他们被称为 “一大群人”。马可说,他们是从各地赶来听祂讲道的人。那天,他们将在平地上得到这样的机会。其中有些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这群人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那群人中肯定有信徒。耶稣曾传讲祂是基督,并以祂所行的神迹表明祂是基督。这些信徒是专程来聆听他们所知道的那位基督的演讲的。 我不认为我对这个故事做了太多的解读,而把听众中的信徒分成三组。第一组是与主最亲近的人。他们是十二门徒。我们可以说他们坐在前排。在他们后面是一群其他的 “门徒”。这个词的意思是学生,形容那些想要跟随主的人。他们不像十二门徒那样亲近主,但比不是门徒的信徒要更接近主。 在这一大群门徒的背后,还有一些不是门徒的信徒。路加没有这样称呼他们。这幅图画所描绘的是一群比所有被称为门徒的人更远离主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坐在便宜的座位上。 换句话说,当主教导一群信徒时,有些人离祂很近,有些人离祂稍远,还有些人离祂更远。祂在讲道中谈到了那些将在国度里蒙福的人。这种祝福的一部分就是亲近祂的特权。在国度里,有些信徒会比其他人更亲近祂。那些与祂最亲近的人将会是那些听从并顺从祂对他们说的话的人。 在神的国度里,如果能坐在前排,岂不是很好吗?
公告

各位读者, 恩典福音协会很高兴地宣布,我们将提供译成您语言的免费电子书和单张。这些资源在 2025 年就可以在 faithalone.org 网站上下载。我们的第一本电子书——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 )所著的《雅各书:简明注释(James: A Shorter Commentary)》计划于 2025 年 4 月推出。除了为您提供这些新资源外,我们还将继续每周发布一篇译成您语言的博客。如果您正在寻找有关特定主题或经文的资源,请使用主页上的搜索栏。 我们期待着尽快与读者分享这些书籍。 请在三月来免费下载《雅各书》! 记住,要关注恩典。
为什么我们要把基督台前的审判(‘贝玛’Bema)告知每个人
告知每个人.jpg)
我领导 GES 近四十年了。在每年的夏季董事会上,董事会都会对我进行评估。为了迎接这一评判,我必须每天忠于职守。 如果我忽视了对自己的评价,我就会懈怠。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专注于我的评估,我就会加倍努力。 贝玛就是这样。主已经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我们今生结束后将面临的考试的信息。我们要每天为它做准备。通过每日的忠心,我们就能很好地听到主说:“好,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做得好”。 我想,你之所以读这篇文章,是因为你已经有了为基督而活的强烈动机,而你的动机之一就是 “末日审判”。你渴望听到 “做得好,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渴望在来生与基督一同掌权。 我想谈谈我们对信仰中关于贝玛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应用。我们不仅要警醒祂很快再来和贝玛,而且还要教导他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真理。 如果你不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我们即将举行的贝玛大考,你就会让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毫无准备。 主耶稣命令我们将祂所吩咐的教导他人(马太福音 28:18-20)。祂命令我们把心放在天上的财宝上(《马太福音》6:19-21)。祂用许多比喻说明了儆醒等候祂的再来和随后的贝玛的重要性(如《马太福音》24:25-51;25:14-30;《路加福音》19:11-27)。 使徒保罗向所有信徒传讲了有关贝玛的信息(林前 3:5-15;4:1-5;9:24-27;林后 5:9-10;加 6:7-9;腓 3:14;4:17;提后 1:12;4:6-8)。 主和祂的使徒警告过不忠心的信徒在贝玛的负面后果(太24:48-51;25:24-28;路 19:20-26;林前 15:2;加 6:8;西 1:21-23;雅 2:13;3:1;5:7;约一 2:28;启 2-3)。 尽管没有任何经文命令我们向不信的人宣讲,我们也应该告诉不信的家人和朋友有关贝玛的事。 主在与不信的青年财主交谈时提到了贝玛。他向他许诺,如果他变卖所有的东西分给穷人,就会有财宝在天上(路加福音 18:22)。这个年轻人问的不是天上的财宝。他问的是继承永生的问题,他的意思是:”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马太福音 19:16)。耶稣想让这个不信的年轻人知道,如果他相信耶稣,他就会得到永恒的保障;如果他跟随耶稣,他就会得到永恒的奖赏。 我们受命教导我们的孩子,即使他们还没有为了永生而信基督,我们也有理由向他们传授有关贝玛的知识。 鲍勃·布莱恩特(Bob Bryant)牧师在一次演讲中说,当他向人们传福音时,他会向他们讲述贝玛,因为他发现这能帮助他们理解上帝是如何无条件地赐予永生的,与此同时–无论是在今生还是在今生之后–上帝能够而且确实让信徒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并不是说,非信徒必须了解贝玛,才能相信《约翰福音》 3:16 的简单信息。然而,了解贝玛可以让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我曾听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说过,《新约》圣经中几乎每一页都涉及贝玛和永恒奖赏的教义。如果他是对的——我相信他是对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向我们的家人和朋友解释有关贝玛的经文,以便他们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审判做好充分准备。 我无法准确地告诉你主耶稣何时会再来提我们归祂。但我可以告诉你,祂很快就会再来,当祂再来时,祂将在基督的审判台上审判我们。 多给谁,就要求谁多给。主希望你把贝玛审判的消息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不要让他们对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准备不足。 那场考试将不同于大学考试。它就像工作中的年度绩效考核。提前准备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忠心地为主服务。 虽然永生是我们因信基督而得到的礼物,与行为无关(约3:16;6:28-29;弗2:8-9),但我们要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主命令我们为贝玛做好准备,每天关注贝玛。我们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这一命令。正如我们要分享永生的信息一样,我们也要分享责任和永恒奖赏的信息。 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
为什么人们对 “相信耶稣基督 ”的含义那么困惑?

所有基督教传统都拥有某些共同的信仰,但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却存在巨大分歧: 信耶稣基督是什么意思? 不同的传统对 “凡信祂的人 ”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它们大多归结为对基督的信仰是某种好行为或承诺去做好行为。 大多数传统认为,信基督不是简单地说服信徒相信祂的应许,而是道德上的改造,包括以下一些或全部: 从你的罪中回转 降服于基督 将你的生命交托给基督 开始跟随基督 接受洗礼。 约翰·麦克阿瑟博士在他的《信心的力量(Faith Works, )》一书中这样定义得救的信心: 福音……要求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决定,而是[也是]心灵、思想和意志–整个人–向基督的降服……所有罪人……都需要面对上帝的要求,即他们必须离弃罪恶,拥抱基督作为主和救主(第 194-95 页)。 请注意,对麦克阿瑟来说,有一些东西需要相信。但不止于此。对他来说,得救的信心主要是完全的降服、离弃罪恶并拥抱耶稣作为主和救主。 柯蒂斯-克伦肖(Curtis Crenshaw)写了一本名为《主权救恩:唯一的救恩!(Lordship Salvation: The Only Kind There Is! )》,在那本书中,他写道: 一个自称认识基督为救主却不向祂跪拜为主的人是在自欺欺人。他有雅各所说的魔鬼所拥有的那种信心(2:14),就是认识祂而不顺服祂。这样的口称认识神的人(professors)——他们就是这样——把自己骗进地狱。真正的信心必然表现为顺服;否则,它就是一个表面现象,只有外表,是装出来的。罪人用他的整个灵魂、思想、意志和情感信靠基督(第 59 页)。 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理解相信耶稣的意义,那么他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拥有永生。如果信耶稣的意义是一个谜,那么《约》3:16 就是一个谜。 基督教中的许多人其实都希望有这样的结果。他们认为,确定自己的救恩会促进散漫的生活。在纪录片《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中,一位神学家说,不安全的状态,“会让人规规矩矩的生活(on the straight and narrow)。” 理解信耶稣的意义对我们的救恩和成圣至关重要。 如果你不相信耶稣,你就不能重生,如果你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你就无法相信耶稣。 除非你确信你的救恩,否则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信徒;除非你知道信耶稣意味着什么,否则你不可能确信你的救恩。 信耶稣的概念被保罗(《林前》3:1-3)和《希伯来书》作者(《来》5:12-14)称为圣言的奶,是《圣经》中简单的真理之一。然而,对于当今大多数虔诚的信徒来说,信耶稣已成为一个困难而复杂的话题。这是一个悲剧。《约翰福音》3:16 已经变得难以理解。 我们需要知道信耶稣意味着什么,然后与所有愿意聆听的人分享这一信息。理解信耶稣的意义对我们的救恩和成圣至关重要。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
末世的奖赏是永恒的,而不仅限于千禧年

三十多年前,我在福音神学院的全国会议上聆听了克雷格·布隆伯格博士的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天国中的奖赏等级?”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福音神学院的杂志》上。 布隆伯格博士争论的是在耶稣的国度里不会有奖赏等级之分。他认为这是一种 “令人沮丧和有害的想法”(第 172 页)。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信徒都是忠实的。不忠实的人则 “永远迷失”(第 172 页)。虽然真正的信徒之间会结出不同程度的果实,但 “没有任何基督徒能达到上帝圣洁的标准,因此,将永恒地奖赏给予他们,而不是给予他们基督徒同等的,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i。”(第 172 页)。 他在论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奖励在千禧年期间使我们不同,但在千禧年之后就不会使我们不同,这种观点并不困扰我,因为它达到了我所主张的同样目的。即使是一千年也只是无限时间中的一小部分,在它过去之后也会变得微不足道。但我找不到这种观点的文本依据”(第 171 页,注 50)。 我将在 10 月 25-26 日举行的 GES 达拉斯区域会议中就这一问题发表演讲。在本篇博客中,我只想分享五个证据,证明末世的奖赏是永恒的,而不仅仅是一千年。 首先,保罗说,信徒们正在为 “不朽坏的冠冕 ”而奋斗。《林前》15:52 也用了同样的词,“(相信)死了的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千禧年后还是凡人。这意味着我们将永远不朽。《新约》中每一次使用这个词都是指永久的东西(参《罗》1:23;《提前》1:17;《彼前》1:4、23;3:4)。 其次,主耶稣说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放在不朽坏的财宝上:“ 要在天上积蓄财宝;天上没有虫子咬,不会锈坏,也没有贼挖洞来偷。”(《太》6:20)。祂说的是永久和安全的东西。 第三,彼得说忠实的信徒将会得丰富的入口。“ 所以,弟兄们…… 你们实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度。”《彼后》1:11)。这个丰富的入口就是进入我们主的永恒国度。千禧年是永恒国度的第一个千年。当它转移到新地时,它仍将是同一个永恒的国度(《启》21-22)。 第四,正如布隆伯格在脚注中所说,一千年在永恒的范围内只是很短的时间。彼得说,在主面前,“千年如一日”(《彼后》3:8)。主耶稣将统治到永远。所有与祂一同掌权的人也将如此(《罗》2:17;《来》1:9;《启》2:26;22:12-14)。 第五,并非所有信徒都是得胜者。参考十锭银子的比喻(《路》19:11-27)和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另见《林前》9:27;《提后》4:6-10;《启》2-3。因此,不仅在得胜者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统治权(如《路》19:17, 19),而且得胜者和非得胜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财富。否则,保罗就是在撒谎说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因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 注重白白恩典的神学考虑到了《圣经》的全部内容。虽然永生是在相信耶稣的那一刻得到的礼物,但无论现在和末世都需要承担责任。永恒的保障不是犯罪的许可。它是获得永恒财富和不朽冠冕的机会。 关注恩典。 i 布隆伯格说的是对他说不通的事。如果对主耶稣和祂的使徒是说得通的——的确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更新我们的心意(《罗》12:2)。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
表演节目

那是一张散发着爱和奉献精神的照片。不难理解它为什么会在 1973 年获得普利策奖。鲍勃·斯特姆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在北越当了五年半战俘后回到美国。那几年,他饱受折磨和剥削。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与家人团聚的念头一直支撑着他。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一家人在军用机场停机坪上团聚的瞬间。鲍勃伸出手去拥抱他的大女儿,她张开双臂向他跑来。他的另外三个孩子也和他的妻子洛雷塔一起向他奔来。他们脸上都挂着微笑和喜悦的表情。看着这张照片,你不可能不动情。 问题只有一个。至少对洛雷塔来说,这是在演戏。 在鲍勃被捕后一年左右,她与其他男人有了恋情。他们在停机坪相遇的前几天,鲍勃被告知她想要离婚。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离婚。也许鲍勃在他被捕前对她不忠。也许他是一个糟糕的丈夫。也许她认为他永远不会从北越回来,甚至会死在那里,她需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也许她不想等待,因为不知道他们要分离多久。这些理由我都能理解。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面带微笑跑去停机坪接他。也许是五角大楼让她这么做,让经历了长期越战的国家感觉好一些。也许她想履行她个人认为的爱国义务。也许她不想让鲍勃在国家舞台上难堪。也许她觉得这是她欠鲍勃的,至少为他能回家而感到高兴,即使她想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也许她只是任性地想让自己的照片登上《纽约时报》。 不管她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要离婚,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在那天出现,我都希望她不要跑到停机坪上去见鲍勃。我觉得她把我和全美的人都耍了。她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她给我们的印象是,她是一个充满爱的妻子,她和鲍勃从此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谎言。只是一场秀,只是为了拍照。 我必须承认,尽管这听起来不太属灵,但我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很生气。虽然我从未见过鲍勃和洛雷塔·斯特姆,但我还是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洛雷塔是个伪君子,她对待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人就像对待白痴一样。 约翰告诉我们,信徒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事实上,我们经常这样做。我们可以装模作样,装作我们爱某人,其实我们并不爱。他写道:“孩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或舌头上,总要以行为和真诚表现出来。”(《约一》3:18)。约翰希望他的基督徒读者彼此相爱,而不仅仅是做做样子。 说到爱其他信徒,我们很容易表现得像照片中的洛莱塔一样。我们可以谈论我们有多爱他们。我们可以唱关于爱的歌。我们可以周日在教会与他们见面。在世人面前,我们可以表现得像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我们可以做这一切,却不爱他们。我们可以嫉妒他们,或者不为他们着想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我们可以不关心他们是否接触了错误的教义,也可以不关心他们属灵生活如何。我们甚至可以想出一些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 但是,当我们爱我们的信徒时,我们就想为他们服务。我们希望他们变得更像基督。如果他们本身有什么需要,我们会满足他们。所有这些事情都很难做到。我们必须寻求主使我们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必须寻求圣灵赐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在 “行动 ”中去爱,而不仅仅是装模作样。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 1973 年普利策获奖照片时至少会有点生气,那就让它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警示吧。我们可以像照片中的妻子一样。我们可以装作很爱身边的人。我们可以愚弄他人,让他们以为我们真的爱他们。洛雷塔愚弄了数百万人。但我们骗不了上帝。
红尾异端

最近,我和丈夫在当地的州立公园散步时,听到树林里传来一声鹰鸣。我丈夫和他的叔叔是动物学家,他们都喜欢动物。这意味着我经常在散步时得到一些自然知识,果然,我丈夫接着告诉了我一个鲜为人知的关于老鹰叫声的事实。 我震惊地发现,我们听到的并不是鹰的叫声,而是红尾鵟(red-tailed hawk)的叫声。他说,由于好莱坞的影响,我们通常会把鵟的叫声误认为是鹰的叫声。鹰的叫声其实很轻,更接近海鸥的叫声。相比之下,鵟的叫声更有力量。 因为鹰是美国的象征,所以人们认为鹰应该有强有力的叫声,因此鹰的真实声音被电影和娱乐业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为了提升美国的形象,大多数关于鹰的电影和音频描述都用红尾鵟的豪迈叫声取代了鹰的柔和叫声。其结果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在野外听到老鹰的叫声时,却无法辨别其真实的叫声。谎言的重复让真相变得面目全非。 当我听到关于红尾鵟的这个事实时,我想起了使徒保罗的话: 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讲上帝的奥秘。 2 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3 我在你们那里时,又软弱,又惧怕,又战战兢兢。 4 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委婉智慧的言语,而是以圣灵的大能来证明, 5 为要使你们的信不靠着人的智慧,而是靠着上帝的大能。(《林前》2:1-5)。 当保罗对哥林多人说话时,他提醒他们自己第一次来到他们中间时的行为。保罗不是带着敬拜乐队和烟雾机来的。他也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他没有像当时的希腊哲学家一样,带着人类的智慧来到他们中间。相反,他带着软弱而来,传讲基督的质朴和祂的死。亨特在谈到这段话时说: 使徒(保罗)指出,当他来到他们中间传耶稣基督的福音时,他并没有以卓越的言语或智慧来向[他们]宣告上帝的见证。保罗描述的是他的日常习惯,这对沉浸在希腊哲学中的哥林多人来说可能更引人注目。祂的信息是清晰而简单的……因为基督受难,祂可以向任何相信祂的人保证永生。(德怀特·亨特,“《哥林多前书》”,《恩典新约注释》,353页,强调内容作者标出)。 遗憾的是,保罗的态度并不总是反映在当今的教会中。许多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救恩信息。他们用他们认为更令人印象深刻、更有力量的信息取代了唯有信心才能获得永生的信息。但悔改代替了信心,这不是礼物,而是付出一切。这不是恩典,而是行为。人们往往推崇被高举的圣坛和大规模的复兴运动,而像儿童一般的信心却被忽视或被视为低人一等。就像好莱坞一样,许多教会和牧师认为永生是白白赐予的信息过于软弱无力,于是用异端邪说的浮华和魅力来取而代之。当白白恩典的人谈论永生的礼物时,他们会被嘲笑为教导 “易信主义”。 换句话说,就像真正的老鹰的呼唤一样,对于那些只听过合成版本的人来说,恩典的信息显得过于简单和无力。因此,救世主温柔的呼召——“凡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被认为是不够的,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行为救恩的红尾巴异端邪说。 即使是信徒,在宣讲救恩的信息时也会膨胀起来。因此,使徒保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榜样。我们不需要夸大恩典的信息,让主看起来很好。我们也不需要大的舞台,也不需要在 YouTube 上有一百万个赞。我们不需要成为最伟大的演说家,当然也不需要为福音添枝加叶来让人们注意到祂。主不需要世人的智慧来强化救恩的信息。在它的质朴中,祂被放大了。我最喜欢的一位白白恩典教师曾经说过: 西奈山上所有的电闪雷鸣所带来的激励力量,都无法与髑髅地山上那微弱却有力的上帝恩典之声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