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的工作

在《马可福音》 6:12-13 中,耶稣向以色列差派十二门徒。如果能成为其中一员,一定会非常激动人心。他们宣讲施洗约翰和主所宣讲的同样的信息。耶稣就是基督。信他的人将因此获得永生。如果整个民族悔改,神的国度就会降临到那一代人身上。 像约翰和耶稣曾向大批群众传道一样。十二门徒也是如此。他们有幸将这一好消息带到了许多犹太城市。 但还有更多的门徒。借着主赐给他们的能力,他们能够行神迹。赶鬼,医治了许多病人。 我毫不怀疑,许多听过他们演讲、看过他们创造奇迹的人都对他们印象深刻。我也相信,十二门徒也有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是成功的门徒。结果不言自明。除了大批群众的光临和崇拜,还能用什么来衡量成功呢? 然而,这种成功观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门徒会觉得,当人们被他吸引时,他就成功了。如果很多人对他的天赋和演讲能力印象深刻,那么他就做得很好。 但这并不是成功门徒的标准。甚至在《马可福音》第六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何衡量这种成功。在第 30 节中,门徒们结束了在全国的传道工作。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这次巡回布道中呆了多长时间,但当他们来到主面前时,他们把一切都告诉了主。毫不奇怪,他们告诉主 “他们所作的……所教训的”。 接下来的经文才是衡量他们所作所为的真正标准。在第 31 节中,马可记录了一大群人来听耶稣讲道。门徒们告诉成千上万的人耶稣就是基督。他们所行的神迹是因为他们是耶稣的使者。现在,人们要亲眼目睹真正的耶稣了。 十二门徒在各个城市传道治病时可能感到的任何骄傲都是错误的。门徒的工作不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是把人们引向基督。当众人前来聆听门徒们所说的那一位时,祂奇迹般地喂饱了他们。祂向他们表明祂是他们的牧者(马可福音 6:39-43)。没有祂,十二门徒什么也不是。 当人们出来听主讲话时,我不知道十二门徒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对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身上有一点点不满?还是他们抱着施洗约翰的态度–“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如果他们感到一阵嫉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相信,随着他们灵性的成熟,这种感觉也会过去。 我们也会落入同样的陷阱。当人们对我们的可能成就印象深刻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基督跟随者。但衡量成功的真正标准是我们把人们引向祂。

白白恩典的人有犯罪许可吗?

麦克问了很好的问题: 下午好。我最近收听了你们在 8 月 7 日播出的广播节目,题为 “如果我失去了确信,我会失去永生吗?在这期节目中,讨论了对白白恩典立场的常见问题或反对意见,即确信/OSAS(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给了人们犯罪的许可,让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承担任何后果。我认为这种指责是稻草人论证。我所看到的证据并不能证明这一点。我在生活中经历过白白恩典和温和的主权救恩教导,我的经验表明,持白白恩典立场的人更有可能委身和坚持不懈。主权救恩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会让人精疲力竭,许多人在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要求时就会离开。我相信这是可能的,但我从未见过一个相信白白恩典神学的人也认为自己有犯罪的许可。我想听听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同意迈克尔的观点,即 “犯罪许可 ”是一个稻草人。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不认为他们有犯罪许可。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吸食芬太尼,除非通过戒毒,否则很快就会死亡。每个人都知道吸毒(包括酗酒)是可怕的。没有一个白白恩典的人相信你可以离开主而不承担任何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确,许多坚持行为救赎(包括 “主权救赎”)的人最终都会精疲力竭,一走了之。对地狱的恐惧会使人瘫痪。 白白恩典立场认为,我们一旦得救,就会永远得救。无论我们如何生活,都是如此。但我们也教导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如果我们成为浪子,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处于饥荒之中,除非并直到我们回到天父身边(路15:11-24)。如果我们不与主相交,我们就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蒙羞(约一 2:28),错过与主永远统治的机会(提后 2:12),尽管我们将与主永远同在(帖前 5:10)。 我认识一些拥护白白恩典的,他们几乎相信自己有犯罪的许可。这样的人不多。但也有几个。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人,他在电台做传道工作。他自称主张白白恩典。他说,如今信徒不受任何律法约束。一切都是合法的。我们不需要认罪。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与神相交。认罪是律法主义。 他在节目中(和报刊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国王娶了一个妓女,然后宣布卖淫在他的国家合法。他认为既然妓女不再是非法的,她就不会再做妓女了。他的观点是,当信徒意识到没有什么是非法的,罪就失去了吸引力,我们就会乐于顺服上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年后,他在一次钓鱼执法中因嫖娼被捕,在这次行动中,一名女警官假扮成妓女。他们录下了他提出支付性费用的录音。他不认罪。后来,他说自己是无辜的,但认罪是为了节省事工里的钱。他的解释并没有让数十家电台信服,这些电台纷纷放弃了他的节目。 我相信,即使是那个人和他的追随者也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他被逮捕、拘押、审判,并在法庭上被定罪时,他肯定体会到了这一点。 即使只是粗略地研究一下新约中的律法(nomos)一词,也会发现信徒是在 “基督的律法 ”和 “至尊的律法 ”之下(加 6:2;雅 2:8)。虽然我们不再在摩西律法之下,但我们在新约的诫命之下。 白白恩典教导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在今生,在来生也会结出今天所种下的果子。(路加福音 15:11-24;19:16-26;加拉太书 6:7-9;启示录 2:26)。 有白白恩典的人有跌倒的吗?当然有,但也有很多加尔文主义者和阿米念主义者跌倒。我同意迈克尔的观点。白白恩典的比那些相信主权救恩的人更不容易迷失。 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英雄身上的缺点 (《马可福音》14:71)

如果你想被震撼,不妨读一读迪特尔·登格勒的故事,他是越战期间逃脱的三十三名战俘之一。我保证你会说 “我永远做不到他那样”。他的故事,尤其是在那些服过役的人中间,堪称传奇。 二战期间,登格勒在德国长大,童年非常艰苦。后来,他认为正是这些艰辛使他在越南完成他所做的一切事情。 18 岁时,他移民到美国。不到一年后,他应征入伍,最终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 1966 年,登格勒在老挝上空被击落。他和一小群战俘被关在丛林中的笼子里,忍受了长达六个月的严刑拷打。他们只得到很少的食物。他被疾病折磨得憔悴不堪。但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必死的命运,他带领大家越狱。这群虚弱的囚犯制服了看守,分成两人一组,逃进了丛林。 登格勒和他的伙伴没有穿鞋,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穿行。他利用自己在二战期间学到的经验,四处寻找食物。他的朋友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但登格勒让他们俩都活了下来。将近三周后,丛林中的一些当地人看到了他们,并砍下了同伴的头。登格勒跑进了丛林深处,因为当地人要以同样的方式杀死他。 虽然濒临死亡,但登格勒还是找到了一些材料,向一架从头顶飞过的美国飞机发出了信号。美军派出一架直升机将他从丛林中救出。当他们把他拉上飞机时,他已经病入膏肓,骨瘦如柴,完全不像往日的样子了。 他成了所有参战人员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故事在媒体上广为流传,成千上万的人以他为榜样。 我从未见过登格勒。但当我听到他的故事时,当讲述者以这样的话结束故事时,我感到非常难过: “2001年,迪特尔·登格勒去世”。 我想知道是什么最终结束了这样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人的生命。我不得不去查了一下。结果令我大吃一惊。登格勒被诊断出患有绝症。他把轮椅推到当地的一个消防站,在那里自杀身亡。 这个结局与他的英雄故事并不相符。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说他是怎么死的。有人会说,他的死法败坏了他作为英雄的名声。人们自然倾向于维护这种名声。 我喜欢《圣经》的一点是,它没有这样对待英雄。《圣经》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提到了他们的缺点。 例如,我们可能会想到所罗门和大卫。他们的缺点是众所周知的。 在《新约》中,彼得,作为早期教会和使徒的领袖,是勇敢和奉献给主的榜样。 但我们也知道他的失败。当主的生命受试验时,彼得是个懦夫。他站在离耶稣几米远的地方,反复告诉一大群人他根本不认识耶稣(《可》14:71)。对许多信徒来说,彼得是个英雄。但《圣经》说他也是一个人。他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圣经》讲述了整个故事。 登格勒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我毫不怀疑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死在老挝的监狱里。然而,当我听到他的故事时,我有点恼火,因为讲述者没有说出关于他的全部真相。和我们一样,登格勒也有自己的底线。虽然叙述者可能认为他是在保护英雄的名声,但我认为他实际上是在试图把登格勒塑造成一个毫无弱点的人,但这实际上是在羞辱他。这有点不诚实。他想让我们觉得登格勒和我们其他人不一样。 《圣经》丝毫没有掩盖真相。它告诉我,我可以像彼得一样,即使有缺点和错误。像彼得一样,我也可以成为信心的英雄。毕竟,彼得也有自己的弱点。

悬而未决的生命

和许多小女孩一样,我小时候也学过芭蕾舞。我学得很认真,甚至在中学时就已经跳足尖舞了。虽然我已经很久没有穿芭蕾舞鞋了,但有一个经验一直伴随着我,那就是平衡的重要性。任何称职的舞者都会告诉你,平衡是完美表演的关键。我们要在“平衡杆”上花几个小时练习 “劈叉 ”和 “转体”。保持平衡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尤其是在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跳跃中。当一位老朋友问起她的牧师说过的某件事时,我又想起了那无数个努力的时刻。 这位牧师用了一个有趣的词来描述他对行为在得救中的作用的看法。他认为,得救是单靠恩典和信心,而不是靠行为。然后,在下一句话中,他又认为最终的得救需要行为。令人惊讶的是,他确实承认这些自相矛盾的陈述存在问题。他承认这些陈述有 “摩擦”,他说使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恩典与行为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挑战。 按着“主权救恩 ” 典型的模式,他继续陈述了他的“平衡”观点,即得救既要恩典又要行为。GES写了大量关于 “主权救恩 ”及其众多陷阱的文章。(请在这里和这里查看有关该主题的更多信息的文章。)这次对话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平衡”这个词的使用。我在奥斯沃尔特(Oswalt)关于《以赛亚书》1:18 的讨论中见过这个词。关于《以赛亚书》1:18 中提到的宽恕,奥斯沃尔特说: 在人的自由和神的主权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需要维持。一方面,我们不应该说顺服会产生宽恕。上帝的宽恕和洁净不是因为他必须这样做,而是因为他希望这样做,并通过基督的死和复活,祂已经开辟了一条道路。但另一方面,上帝也不会向那些不愿顺从的人宣布宽恕,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先知们所有敦促人们顺服的修辞语言,都与任何认为除了顺服上帝之外还能体验到上帝的宽恕的立场背道而驰。(约翰·奥斯沃尔特,《以赛亚书》,第 102 页,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奥斯沃尔特将宽恕等同于永恒的救恩。他认为《以赛亚书》1:18所讲的是永恒的救恩,但他不得不承认,这段讲行为和顺服的经文与许多教导宽恕和救恩的经文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许多经文都教导宽恕和救赎与人的任何工作或顺从无关。(关于这段经文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本文) 奥斯沃尔特无法调和这种矛盾,就像我朋友的牧师一样,用“平衡”的语言说话。奥斯沃尔特认为永恒的救恩是一种平衡的行为,信徒应该保持恩典和行为的平衡。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信徒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持这种平衡,因为你既不能过于偏向廉价的恩典,也不能过于偏向完全出于行为的救恩。两者应保持平衡。 这都是胡说八道。在谈论永恒的救恩及其与行为的关系时,应该去掉“平衡”这个词。这是行为救恩论者在救恩信息中加入顺服的无力尝试。他们不但没有把恩典和行为分开(《罗》11:6),反而使恩典无效。此外,它不是《新约》中用来描述永生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术语或概念。 “平衡”(也译作“天平”)一词在《新约》中只用过一次(《启》6:5)。它指的是天使手中的天平。同样,在《旧约》中,它也被用于称量金钱或谷物的秤。在《约翰福音》中,当主向不信的人传福音时,从未使用过这个词。它也从来没有被用来指信徒应该如何看待行为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相反,《圣经》的作者把永生的恩赐看作是与行为问题分开的概念;他们应该彼此分开(《弗》2:8-9)。不正确地使用“平衡”这个词意味着永恒的救恩是由等量的信心和顺服来维持的。 最后,“平衡”一词将救恩描述为不确定的。回想起我当舞者的日子,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穿上我的第一双足尖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即使我跳了这么多年的舞,要保持平衡是多么困难。我站不稳,经常在转身时摔倒。即使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舞者来说,保持平衡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圣经教师用这个词来形容信徒永恒的地位,那么不稳定肯定会随之而来。与此相反,当主谈到信徒的安全时,总是以祂的应许为可靠的基础,即信祂的人有(现在时)永生,永不灭亡(《约》6:47)。 信徒永恒的命运绝不应被描绘成悬而未决(hanging in the balance,挂在天平上)的事情。

我们需要全心全意地相信吗?《使徒行传》8:37

WW 提出了一个关于得救的信心的有趣问题: 很喜欢你的频道。问题:《徒》8:37 说:“腓利说:‘你若是一心(英文是‘全心’, all thine heart)相信,就可以。’他回答:‘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一个人可以因为相信而得救,但也许并非全心全意?主要是相信吗?如何衡量 “全心全意”? 这是《圣经》中唯一一节提到 “全心全意(with all your heart) ”相信的经文。 事实上,《圣经》中没有其他经文提到信心的程度i。 不过,还有三节经文中出现了 “全心全意 ”一词。主说最大的诫命是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太》22:37;《可》12:30;《路》10:27)。这些经文是成圣的经文。它们并不是说明获得永生的条件。 《徒》8:37 在大多数希腊文手抄本中都找不到。事实上,无论是多数文本(Majority Text)还是所谓的批判文本(Critical Text)都不包括这节经文。它只出现在少数手稿中。不幸的是,伊拉斯谟(Erasmus)在制定《圣经》文本(Textus Receptus,TR)时使用的少量手稿中也包含了这节经文。 根据梅茨格的《希腊文新约圣经文本注释》,“虽然这段话没有出现在伊拉斯谟的版本(ms. 2)主要依靠的中世纪晚期手稿中,但它出现在另一版本(ms. 4)的页边空白处,伊拉斯谟把它插入到他的文本中,因为他‘判断它是由于抄写员的粗心大意而被省略的’”(第 315-16 页) 很明显,这句话不是经文。然而,由于有些人认为 KJV 中的任何内容都是经文,因此我想做一些补充说明。 首先,这里的问题是洗礼,而不是重生。埃塞俄比亚太监已经相信并且重生了(《徒》8:34-36)。 其次,有争议的经文并没有说这个人声称自己有某种异乎寻常的信仰。他只是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然后腓力为他施洗。他并没有问他是否全心地相信。 第三,WW 是正确的:我们要么相信,要么不相信。 第四,如上所述,《圣经》中没有其他经文区分不同程度的信心。 第五,《约翰福音》是《圣经》中唯一一本传福音的书卷(《约》20:30-31),其中多次引用主耶稣的话说,信祂的人就有永生,永远不会灭亡、灵性死亡或被赶出去。他从来没有说过,重生需要某种特定程度的信心。 第六,虽然可能有一些只拥护国王钦定本的人引用这节经文来证明重生需要某种特定的信心,但我不知道他们是谁。我猜大多数只拥护国王钦定本的人都会教导说“凡真心信靠我的人(whosoever surely meaneth me)”ii,我想他们会同意我刚才所说的五点。 凡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就有永生,永不灭亡(《约》3:16;5:24;6:35、37、47;11:25-27;20:31;《徒》16:31;《弗》2:8-9)。这是好消息。 持续关注恩典。   i 我知道耶稣有时会提到 “如此大的信心”。然而,祂指的是某人相信一些很难相信、很少人相信的事。祂指的不是某种特殊的信心。更多详情,请参阅英文的链接(有关‘后现代信仰观’的文章) this article on the postmodern view of […]

上帝会选择谁来获得救恩吗?

加尔文主义者认为,“选民 ”是《圣经》中最重要的表述之一,尽管它在《新约》中仅出现过7次(《太》24:24;《可》13:22;《罗》11:7;《西》3:12;《提前》5:21;《提后》2:10;《约贰》1章)。在没有定冠词的情况下,“挑选 ”或 “选出 ”在《新约》中还出现过 16 次。 然而,其他词语也表达了“选出”或“拣选”的意思。在《新约》中,“选择 ”或 “被拣选 ”出现了37次。 这些希腊词语是:eklego(我选择或我挑选)、eklektos(挑选)、ekloge(选出)、proorizo(我预定)、haireo(我选择)、tasso(我指定、放置)和horizo(我指定、决定)。 著名的加尔文主义者山姆·斯托默斯(Sam Storms)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关于选出的圣经术语”。参见此处here。这7个词在《新约》中出现了76次。 斯托默斯说,大多数在《新约》中提到的选出或选择都与他所说的被拣选得永生无关。根据他自己的统计,在76次提及中,只有36次提到了被拣选得永生。这个数还连一半都不到。 今天,为了准备我的主日学课程,我评估了斯托默斯提及的关于被拣选得永生的所有36处参考文献。 我逐一进行了分析。 我将向你们介绍我研究的 “克里夫笔记(Cliff Notes ) ”版本。 在他的36处引用中,有9处出现在对观福音书中,指的是以色列——上帝的选民(《太》22:14;24:22、24、31;《可》13:20(两次)、22、27;《路》18:7)。这些都与个人或群体被拣选得永生无关。 这样就减少到27个可能的引用。 其中3个例子出现在《使徒行传》中,一个提到以色列(《徒》13:17),一个提到保罗是上帝所拣选的器皿(《徒》9:15),还有一个根本没有提到拣选(《徒》13:48)。 现在76处中只剩下24处。 加尔文主义者引用了如此薄弱的证据,这对他们的论点很不利。 我将跳过加尔文主义者引用的最具决定性的经文i。 彼得的书信中有2次使用:《彼前》1:1和《彼后》1:10。 实际上,“拣选 ”一词出现在《彼前》1:2 中,而不是在第 1 节的 “寄居者 ”一词之前。译者出于某种奇怪的原因,将它去除了。彼得是写给“被拣选的寄居者”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被选中从自己的家乡流散出来的。 《彼得后书》1:10 指的是被呼召和拣选,“以丰盛得以进入国度”(《彼后》1:11)。 《彼前》1:2 和《彼后》1:10 都不是指被拣选得永生。 《帖前》1:4 的引用含糊不清:“上帝所爱的弟兄啊,我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拣选什么?我在《恩典新约注释》中写道:“保罗可能只是说他知道他们被上帝拣选,在帖撒罗尼迦城高举耶稣的名。然而,如果考虑到上下文,保罗似乎特意在说他们被拣选为基督受苦。见第 5-10 节及其中的讨论“(《帖前》,第 931 页)。 菲(Fee)认为,这是指他所说的事后的集体拣选,使所有相信耶稣的人都成为教会(即信徒团体)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例子中,保罗认为帖撒罗尼迦的全体信徒都是蒙拣选的,而不是个别的信徒……此外,对保罗来说,“蒙拣选”总是指信徒,因此反映的是事后的事实,而不是事前的事实;在这里,它总是被视为上帝爱的行动,因此它成为信仰团体生活中的一股动力。”(《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第 31 页,斜体后加)。 76节经文中最有力的可能是《帖后》2:13。这是《新约》中唯一一节说上帝拣选某人 “使其得救 ”的经文。因此,这节经文也许证明了加尔文主义的拣选观点。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的救恩(soteria)指的是从大灾难中被解救,而不是从永恒的定罪中被解救。比较《帖前》5:8-9和《帖后》2:10(另参见《帖前》2:16)。上帝选择在大灾难期间把信徒从地上带走。问题不在于个人,也不在于永恒的命运。圣灵已经使我们成圣,使我们分别为圣,所以我们会在大灾难开始之前离开这里。 […]

盛装出席

在军队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制服。在最正式的活动中,我们会穿 “蓝色礼服”,相当于军队的晚礼服。其他制服,比如我们每天上班穿的制服,则不适合在这些场合穿着。 如果你穿上蓝色制服,就意味着你要去参加晚宴,晚宴上会有一位贵宾。这可能是部队的指挥官,甚至是他的上司。根据情况,你甚至可能与这位贵宾(非常重要的人)同桌而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在有国会议员、参议员或将军出席的活动中穿着蓝色礼服。 平民百姓也可以理解我在说什么。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有重要人物出席的特别晚宴。当你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时,你会穿上最好的衣服。 在《罗马书》13:12 中,保罗说不久将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发生。一位贵宾将会在那。祂将是那尊贵的客人。没有人比这位人物更重要了。 保罗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为这次活动盛装出席。他没有使用 “蓝色礼服 ”这个词,但他确实说我们需要脱掉某些衣服,换上另一些衣服。有些制服是不合适的。只有一套衣服是合适的。 保罗是这样说的 “…… 我们要除掉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武器。”动词 “除掉 ”用来形容脱掉衣服。动词 “带上 ”用来形容穿上衣服。保罗是说,当我们期待着这一特殊事件时,我们需要脱掉某些衣服,穿上我们最好的制服。 “那一天”是什么日子?谁是那客人?衣服又是什么? 保罗用“这个时候”来指救赎之日(13:11)。这是基督降临的日子。到了那时,我们的肉身将不复存在。我们将不再犯罪,也不再经历罪给我们生命带来的愤怒。 这尊贵的客人将是主自己。祂将建立祂的国度,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在《新约》中,主的国度的来临常常被比作一场美妙的盛宴(如《太》8:11;《来》1:9)。 为了迎接那一天的到来,我们应该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呢?我认为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以几种方式描述了这种制服。在第 8 节中,他告诉读者要彼此相爱。这样的生活符合上帝对祂儿女的期望(第 10 节)。 在几节经文之后,他告诉读者要 “穿上”(像穿衣服一样)主耶稣基督(第 14 节)。这个画面很容易理解。信徒应该祈求主在他们身上活出来,以便祂能在他们身上成就祂的工作。这种生命的最大特点就是信徒之间应该彼此相爱。这是有道理的。祂爱我们。 当我们爱他人时,就好像我们穿上了基督。就像穿上了一套蓝色的礼服。当祂显现时,其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或 “衣服 ”都无法取悦祂。以任何其他方式出现在祂面前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在军队里的日常制服被称为战斗服(BDU)。它们是迷彩服。我们从不熨烫它们。它们经常被污垢甚至食物弄脏。如果有重要的社交活动,我们绝不会穿着我们的战斗服(BDU)而来。 我们在等着觐见国王。愿我们盼望他来的时候,能穿着得体的衣服。如果我们彼此相爱,我们就会如此。

统治时代的训练时间

我常听 R 博士(厄尔-拉德马赫博士)说:“今生是统治时代的训练时间”。一旦我们为了永生而相信耶稣,我们就有了永恒的保障。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的生命从现在到永远会有多么充实。我们会在耶稣再来时与祂一同掌权吗?上帝利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件,无论是顺境还是困境,来训练我们。 雅各的儿子约瑟就是 R 博士所说的一个《旧约》中的例子。他十七岁时,他的哥哥们背叛了他,把他卖为奴隶(《创》37:2)。他在波提乏家做了大约一年的奴隶,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在地牢里大约十二年。最终他从监狱中获释时已经三十岁了(《创》41:46)。 通过两个梦,神应许约瑟他将掌权。这个应许实现了。约瑟大权在握,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宰相。 约瑟的经历很像我们与被提之间的关系。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从监狱中获得自由。但什么时候呢?他从未想过自己要在地牢里待上十几年。十年后,当他正确地解释了法老司酒长的梦时,他以为自己会在那一周获释。结果他又等了两年。 他知道自己今生将要掌权。只是他不知道何时开始。 有趣的是,十一个人加上马提亚知道他们将在耶稣的国度里掌权(《太》19:28)。他们是教会时代唯一确信自己会持守到生命尽头的信徒。你看,只有打那美好的仗,跑完全程,坚守信心的人才能掌权。在他即将殉道之前,甚至连使徒保罗都不知道他能那样做(比较《林前》9:27 和《提后》4:6-8)。 主教导了许多关于需要忍耐的寓言,这样我们才能与祂一同掌权,包括忠心和不忠心的仆人的比喻(《太》24:45-51)、十童女的比喻(《太》25:1-13)、十锭银子的比喻(《路》19:11-26)、撒种的比喻(《路》8:4-15)和婚筵的比喻(《太》22:1-14)。在《启示录》第 2-3 章中祂写给七个教会的七封信都呼吁忍耐,这样相信祂的读者就能与祂一同掌权(如《启》3:21)i。 我们生活在一个罪恶、堕落的世界。《哥林多后书》5:9-11中有一段关于基督审判台前的经文,是关于我们在这些必死的身体里呻吟(《林后》5:2,4),而这是当我们等待我们得荣耀的身体时所发生的(《林后》5:1-8),这并非巧合。 如果我们凭信心忍耐,我们的眼睛就要定睛在神所给我们的应许上。“我们若忍耐到底,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后》2:12) 我希望你渴望听到祂说:“好,我善良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忠心,你有权柄管十座城。”(《路》19:17)。在贝玛上获得到祂的认可将是一个美妙的奖赏。但这也与财宝、统治权以及统治者将获得的其他各种坚持不懈的奖赏结合在一起(例如,吃生命树果子的权利、隐藏的吗哪、特殊的白衣以及一块刻有特殊名字的美丽石头)。 持续关注恩典   i 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认为,《启示录》3:21 “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不仅是针对老底嘉教会的人(《启》3:14-20)的,也是对所有七个教会的总结性陈述。当然,在之前的六封书信中也有类似的陈述(《启》2:7、10、17、26;3:5、11-12)。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与君王一同撤离(《马可福音》3:7)

读过福音书的人都知道,耶稣的一生非常艰难。祂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这些卑微的出身使祂成为一个不起眼小镇上的普通工人。 然而,在祂传道之初,苦难加剧了。大多数圣经学者都认为,祂在地上事工的第一个行动——祂的受洗——预示了祂最终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洗礼。受洗后,祂立即退到犹大旷野。在那里,祂禁食了四十天。我无法想象禁食四十天的滋味,尤其是在旷野之中。 在旷野中,撒旦来找祂。他在主虚弱的身体状态下试探祂,增加了祂的痛苦。这次对抗也预示着耶稣在祂事工期间会遭到撒旦的反对。 旷野是耶稣在地上事工的写照。它提醒耶稣祂为何而来,以及祂的事工将在何处结束。这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死亡的地方。祂在地上的时间不会有太多的物质享受。有一次祂就警告过一个想要跟随祂的人:祂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这对于一个以在旷野禁食开始事工的人来说是恰当的。 在《马可福音》中,耶稣常常认为有必要远离文明的舒适环境。这些撤退包括旷野和大海(1:12-13,35,45;2:13)。当祂遇到反对或群众想要祂去做不是祂来要做的事时,祂就会撤退。祂独自去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表明祂的一生将是受苦的一生。祂不是来听人喝彩的。 在《马可福音》第三章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耶稣再次撤退到海边。但这一次,祂并不孤单。第一次在《福音书》中,马可补充说祂是 “和祂的门徒们 ”一起撤退的(3:7)。这就发生在一些当权者决定杀死祂之后(3:6)。 我确信门徒们不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们还不相信耶稣会死。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耶稣不留在人们来看祂行神迹的城市。他们不明白跟随祂就会受苦。 但即使在无知中,他们也是蒙福的一群人。他们分享了祂的苦难。他们 “与 ”祂同在,因为祂教导他们作为门徒意味着什么。他们已经明白,只要相信祂,就能在祂里面得到永生。现在,他们开始了解跟随祂的脚步将意味着什么。他们也会遭遇世界的反对。 今天的信徒也是如此。当我们相信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永远不会失去的永生。但是,君王命令我们跟随祂。根据祂的经验,这样的生活并不容易。跟随祂的信徒将在来世得到奖赏。但他们在今世也会得到奖赏。他们将有幸成为像祂一样的人。正如世界拒绝了祂一样,世界同样也会拒绝基督的门徒。 马可在 3:7 补充的这一小段话有多重要?主撤退到海边去。但祂是 “带着祂的门徒 ”撤离的。如果能加入这个群体,岂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说“日子”这个词对了解人类历史至关重要?

首先,“日子”这个词对于理解历史的开端至关重要。《创世记》第一章提到了创造的六日和安息的第七日。《旧约》中安息日的概念是以创世周为基础的。 神学家们所争论的是这些日子究竟是 24 小时的一天,还是七个长度未知的时期。 许多人认为,科学已经证明地球有数十亿年的历史,人类也有十多万年的历史。但我不相信这一点,因为对《创世记》第一章最自然的解读是,创世时有 6 个 24 小时。“晚上和早晨”的表达表明摩西说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日子”。 无论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你都要明白上帝创造了天、地、植物、动物和我们的始祖。“日子”这个词对于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i。 其次,“日子”这个词对于理解这个人类历史的末日这个时期也至关重要。 “基督的日子”、“耶稣基督的日子”、“主耶稣的日子”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都是指基督的审判台的日子。 “基督的日子”在《新约》中出现过三次:《腓》1:10 ;2:16 ;《帖后》 2: 2(中文本)。前两次显然是指基督的审判台(贝玛)。第三个可能包括被提和贝玛。 “耶稣基督的日子”只出现过一次,在《腓》1:6 中。它也是指贝玛。 请注意,“基督的日子”和“耶稣基督的日子”在《腓立比书》中出现了三次。大多数注释者误解了《腓立比书》,因为他们误解了“日子”的含义。 “主耶稣的日子”在《林前》5:5 《林后》1:14 中出现了两次。《哥林多前书》5:5 指的是在贝玛时属灵生命的健康。如果信徒对神的管教的回应良好,那么他就会回到与神的关系中,属灵生命也是健康的。只要他在被提或死亡时仍与神相交,他在贝玛台时的属灵生命就会健康。《哥林多后书》1:14也与“贝玛”相符。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日子”也与贝玛有关。见《林前》1:8 。 “日子”(hemera)本身有时也指贝玛的日子。见《林前》3:13 ;4:3(英文为法庭);《提后》1:12 ;4:8(另见《约》8:56 ;《来》10:25 )。 第三,“主的日子”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的审判和祝福。 这种表达在《旧约》先知书中出现了 17 次(《赛》 3 次,《耶》1 次,《结》2次,《珥》4 次,《摩》3 次,《俄》1 次,《番》2 次,《亚》1 次),但在《新约》中只出现了 3 次(《徒》2:20;《帖前》5:2;《彼后》3:10)。 《旧约》中提到“主的日子”,有些是在 400 年寂静时期之前应验的: 《赛》13:6-22;《结》30:2-19;《珥》1:15;3:14;《摩》5:18-20;《番》1:14-18 。审判被宣布给外邦国家,包括巴比伦、以东、埃及和非利士。以色列在远离主的时候,也经历了审判。 “主的日子”的其他用法是指弥赛亚的再来,到时祂将审判外邦并拯救以色列免于毁灭。 所有提到“主的日子”的地方都是主要涉及以色列。它所指的在过去是,将来也会是上帝审判敌人的时刻,随后是对以色列的祝福。 “主的日子”有时指的是被提,有时指的是耶稣的再来,有时指的是千禧年之后毁灭现有天和地。上下文表明所指的是哪一个时间。归根结底,主的日子是从被提开始到天地毁灭,再到创造新天新地。 第四,“日子”这个词告诉我们,上帝体验时间的方式与我们不同。彼得告诉我们:“……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后》3:8)。霍奇斯评论说:“彼得的意思是,在人看来‘长’和‘短’的时间,并不是在主看来 ‘长’或‘短’的时间。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任何看似“第二次降临的延迟”实际上只是一种ʻ延误ʼ。(《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以及《犹大书》,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