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那位清洁工上来(《路加福音》 14:7-11)

我上大学时,就读于我国的一所军事院校。理所当然地,我们要学习我们国家的英雄。校园里的所有建筑都以这些人的名字命名。这些英雄在我国的战争中,当面对危险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作为学员,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我们上课、考试,忙着履行军人的职责。作为年轻人,我们很容易忽略身边那些没有在某些方面引起我们兴趣的人。我们宿舍的清洁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比我们年长很多,应该说他已经老了。 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我们认为他为我们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比如打扫公共厕所的马桶。他为我们倒垃圾,擦走廊的地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难想起他的名字,尽管我们一周有五天都能见到他。 我们当中有谁知道他是我们身边最伟大的军事英雄呢?多年前,他曾因在二战期间的英勇事迹而荣获我国最高军事奖。我们大多数人从未亲眼见过获得荣誉勋章的人。我们怎么会想到给我们扫地的人也是获奖者呢? 一天晚上,一位同学在一本军事杂志上读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在我国抗击纳粹斗争中的事迹。他脑子里灵光一闪: 这位英雄和我们的清洁工同名。真是太巧了。清洁工和这位英雄的年龄也差不多。几天后,他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走近清洁工,问他是不是同一个人。清洁工说 “是的,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用说,知道这件事后,清洁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了我们所有军事活动的贵宾。但其中有一次特别引人注目。 在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罗纳德·里根总统发表了讲话。在期间,他把我们的清洁工叫到台上。由于他在被授予荣誉勋章时是一名战俘,我们的清洁工没法亲自领取勋章。奖章是颁给他父亲的。在这位清洁工的英雄事迹发生 40 年后,美国总统纠正了这一情况。总统说:“上这来。”他让人在座无虚席的足球场上公开宣读了他的事迹。然后,总统将奖牌挂在英雄的脖子上。 听到这个故事,我们很难不想到主在《路加福音》14:7-11 中所说的话。在这个小小的比喻中,主警告我们不要过于自高。最好是担任卑微的职位,让有权力和权威的人提升你。耶稣说,先坐一个卑微的位子,让房子的主人邀请你到更高的位子上去。 我们的清洁工就是这样做的。他坐在卑微的位置上。他没有自吹自擂。尽管他拯救了许多美国士兵的生命,但他并没有要求人们因他的所作所为而尊敬他。他当然应该得到荣誉和认可,但他并不因为周围的人没有给予他荣誉和认可而怨恨。然而,美国最有权势的人却把他叫上台,给了他应得的东西。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在基督的审判台上会是什么样子,不是吗?会有多少人像我们的清洁工一样?主告诉我们要谦卑地侍奉祂和其他人。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注意,那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忠心侍奉,祂会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得到祂的认可。 主啊,让我们成为谦卑的仆人。这样,我们就有资格听到你对我们说:“上这来。”

放下我们的传统(提1:1-2)

像很多这个博客的读者一样, 我用很多时间参加福音派的教会。这些教会中的大多数人把《圣经》视为告诉我们如何进天堂的书。这很不幸,因为大多数的《新约》内容是写给那些已经有永生的信徒的。只有《约翰福音》是写给不信的人的。其他的书强调的是敬虔生活的重要性。 大多的福音派深受他们对《圣经》错误认知的影响。这影响他们如何解读很多章节,也经常导致对《圣经》作者意图的误解。从提1:1-2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例子。 保罗离开提多,把他留在克里特岛来任命教会的领袖。这种领导力是克里特岛上信徒能够过敬虔生活的重要因素。保罗视自己为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盼望…的永生。”(斜体强调) 你认为大多数福音派教会里的人如何理解我斜体的内容?他们在这段经文中怎么翻译信心,选民,真理和永生?我觉的绝大多数人会说保罗在谈的是把一个人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信心,而选民是神所选的上天堂的那些人。真理是指那些信徒是得救的。人们通常会认为,永生会支持这种看待这些经文的方式。每个成功进入天国的人就会有永生。换句话说,保罗就是在谈论那些从地狱中得救的基督徒。 福音派的传统很强大,以至于大多数人从没有想过这些词指其他含义的可能。我的猜测是白白恩典(Free Grace)的人也会对提1:1-2持同样的观点,和大多数福音派一样。神就是在提醒提多,我们有因着单单信基督而来的美好的永生礼物。 但是我想要挑战我们一下,再次审视这些传统。如果我们思考《提多书》的写作目的,我们就会疑问是否保罗仅仅只是在告诉提多信主的人会在神的国里。即便是第一节。保罗提到了敬虔,这个再自然不过就是指基督徒的生活。另外保罗不仅仅是提到永生。他说,“盼望的…永生”信徒已经有永生了, 所以一定是在谈其他的什么东西,也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东西。 有一种理解这些经文的方法可以更适合上下文。保罗在谈的是把信心融入到基督徒的生活之中,在《加拉太书》,他说信主的人要因着信心而活(加2:20)。这信心是建立在主和祂的使徒的教导基础之上的,犹大说这信心我们应当争辩(犹3)。我们会称它为《圣经》中所教导的真理。如果信徒过这样的生活,他们现在就能深层次的经历将来的永生。这是敬虔所带来的希望。它会驱使信徒盼望著主的再来,盼望祂的国度。只有那时我们才会完全领悟永生的含义。 提1:1中的选民不是指神已经选好的人。好像在我们出生前就选好了谁会进天堂。它指的是教会。在《提多书》的引言部分,这里保罗在说教会要与主和祂的使徒所教导并传下来的真理相一致。这也是提多希望在克里特岛所发生的事。这也是保罗把他留在那的原因。 当人们读《圣经》时,带上解读《圣经》的那种有色眼镜是很神奇的。人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带着这种眼镜。但我们带上这种眼镜。可能你的神学传统会让你把提1:1-2解读成一种不同于保罗意图的内容。我在本文中提到的建议是否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经文,你自己决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就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功课。要让《圣经》为自己说话,要意识到我们会带着文化上和神学上的预设来到《圣经》面前,而这会让我们远离神想让我们看到的内容。

《约翰福音》中作为永生的生命

众所周知,“永生(everlasting life) ”和 “永生(eternal life ) ”这两个词经常出现在《约翰福音》中。在 NKJV 和 KJV 的译本中,“everlasting life ”出现了八次,“eternal life”出现了九次。但在所有 17 处译文中,希腊语原文都是一样的:zōēn aiōnion。 在《约翰福音》中,NASB、NET、HCSB、ESV、LEB 和 CEB 的译本中根本没有“everlasting life ”这个词。它们把zōēn aiōnion 这个词在17处都译为“eternal life ”。NIV 在《约翰福音》中只有一处译为“everlasting life ” (《约翰福音》 6:47)。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我更倾向于在每处都把zōēn aiōnion翻译为“everlasting life ” i。但“eternal life ”表达的是同样的基本思想。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约翰福音》中,“生命”(zōē)一词没有带修饰词的三十次用法中,有多少次是指永生。 答案是:大约一半。以下是十四个肯定指永生的用法: 《约翰福音》1:4:“在他里面有生命,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翰福音》 3:36:“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到永生(life),而且上帝的愤怒常在他身上”。 《约翰福音》 5: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那位的,就有永生,不至于被定罪,而是已经出死入生(life)了。” 《约翰福音》 5:39-40:“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其中有永生;而这经正是为我作见证的。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life)。” 《约翰福音》6:33:“因为上帝的粮就是那位从天上降下来,并且赐生命(life)给世界的。” 《约翰福音》6:35:“耶稣对他们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绝不饥饿;信我的,永不干渴。’” 《约翰福音》6:48:“我就是生命的粮。” 《约翰福音》6:51:“我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必永远活着。我为世人的生命所赐下的粮就是我的肉。” 《约翰福音》6:53:“ 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在你们里面就没有生命。’” […]

犹太教徒是否相信 “救恩只靠信心”(《使徒行传》 15:5)?

埃尔温(Elwyn)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请回答我在《使徒行传》15:5 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犹太教徒将律法与恩典混为一谈,他们怎么会是信徒呢? 从表面上看,他们不是只因信且只信基督的信徒。 这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路加称这些人为信徒(“但有些信的[斜体后加]法利赛教派的人起来……”)。然而,他报道说他们说:“必须给他们(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行传》 15:5)。 如果我们将第 5 节与第 1 节相比较,谜团就解开了。一些犹大人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习俗行割礼,就不能得救”(斜体后加)。 从犹太来到安提阿的犹太人说,要得救就必须行割礼和守律法。 参加耶路撒冷公会的一些犹太信徒则说,需要行割礼和守律法才能成圣。 这有很大的不同。 两者都错了。但其中一派错得离谱,他们不相信也不宣扬唯因信得永生的应许。另一派相信这一应许,但却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引入了律法主义。 在《恩典新约注释》中,阿尔–瓦尔德斯(Al Valdes)写道:“有两个要点不同于第 1 节中提到的内容,这就导致了问题。首先,路加把这些人称为信徒。第二,与第 1 节中的人不同,这些人并没有说割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他们的错误在于成圣,而不是称义”(第 560 页)。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注释者都没有提到第 1 节和第 5 节的说法之间的区别。事实上,有些人说这两组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吉尔(Gill)写道:“[第 5 节中信主的法利赛人说]有必要给信主的外邦人行割礼,并命令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包括道德和礼仪方面的律法,他们认为遵守这些律法是得救的绝对必要条件。”(《新约释义(An Exposi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第 2 卷,第 282 页)。 同样,菲茨迈尔(Fitzmyer)就第 5 节写道:“[他们说]’必须给他们行割礼,命令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以前的法利赛人坚持认为,这些外邦基督徒实际上必须成为犹太改宗者(见 2:11 注释)。他们坚持的理由已在 15:1 中阐明:割礼和遵守摩西律法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使徒行传》,第 545-46 页)。 在 DTS,我参加了由 Zane Hodges 教授的《使徒行传》课程。他指出了第 1 节和第 5 […]

审判的福音

2022 年 GES 全国大会的主题是 “最终审判”。会议涵盖了主再来时的各种审判。其中包括基督的审判台、白色大宝座、绵羊和山羊的审判等。如果你错过了这次会议,你还可以在这里听到会议的内容。 当时,一位好朋友听说了这个主题,就评论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能会引起人们负面的看法。谁会想邀请别人参加关于审判的会议呢?我完全理解这种担忧。很多人一想到 “最终审判 ”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于那些不了解上述审判之间区别的人来说,尤其如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已经相信耶稣获得了永生,你就永远不会被审判来决定你的救赎(《约翰福音》 5:24),你甚至不应该害怕面对这种审判的可能性。 我这个朋友所说的让我开始思考审判这个话题,以及信徒应该如何看待它。我想说的是,这个话题固然令人警醒,但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教义,应该给我们带来希望。这是我们可以从《使徒行传》中学到的一个应用。 审判是贯穿整个《使徒行传》的主题。然而,与最后审判不同的是,《使徒行传》中的审判是在人的集会和法庭上进行的。《使徒行传》中有超过 15 场审判。虽然参与者各不相同,但路加始终围绕这些集会和审判展开叙述,从第四章开始。彼得和约翰被带到犹太公会面前。这在第五章再次发生。司提反在第 6-7 章中受到审判并最终被判处死刑。保罗在加略(第18章)、犹太公会(第23章)、腓力斯(第24章)、非斯都(第25章1节及以下)和亚基帕(第25章13节及以下)面前受审,这只是仅举几例。路加甚至以保罗即将在凯撒面前接受审判作为本书的结尾。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尽管有人反对,但福音还是畅通无阻地传了出去(《使徒行传》 28:31,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阅读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的文章)。 此外,路加还在这些记载中穿插了一个次要主题;他始终让我们一窥这些诉讼程序的腐败过程。他一再向读者提审判中供暗箱操作的信息。犹太公会虽然知道使徒们的医治是合法的,但仍然威胁他们保持沉默(4:16-18)。有人指证司提反和保罗(6:11;16:20;21:28-29)。腓力斯想要贿赂保罗(24:26)。当保罗到非斯都面前时,犹太人想杀他(25:2-3)。谋杀阴谋、假证人、对人的恐惧,或者仅仅是漠不关心,都渗透在这些叙述中。从人来的审判总是被不义所玷污。 当我们想到这些记载时,就不会对使徒保罗在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所做的评论感到惊讶了: 但对我来说,由你们或人类法庭来评判我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事实上,我甚至不审判我自己。 因为我不知道有什么对我不利,但我不能因此称义;审判我的是主。 因此,在主来临之前,什么也不要论断,因为他既要照亮黑暗中隐藏的事,又要显明人心的计谋。 那时,各人的颂赞必从神而来(林前 4:3-5;粗体部分由作者标明)。 保罗是紧接着《哥林多前书》第三章写下这些话的,他在那里讨论了基督的审判台。尽管保罗在使徒行传的各种审判中受到虐待,但他并不为人类法庭所困扰。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两件事。第一,关起门来所说的一切话,总有一天会被揭露。第二,一位审判者即将到来,祂将纠正一切错误。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观点。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使徒们所处的时代相似。当我们思考世界的现状,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腐败和邪恶时,不难发现这与我们自己的法庭相似。对许多人来说,这是绝望的理由。在这个时代,正义已经摘下了她的眼罩,很容易被政治利益所左右,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失去了希望。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人提醒我们最终的审判,并给予我们鼓励。这时,我们需要被提醒,与即将到来的审判相比,人类的法庭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一位即将到来的审判者,祂是良善而公正的。祂能看到人隐藏的想法。他不会被贿赂、威胁或奉承而屈服。祂是完全公正的,祂会摆平一切。 我们应该庆祝我们的王和审判者即将到来。虽然这令人警醒,但它也是一个带来希望的教导。这是我们应该向全世界宣告的好消息(《启示录》 14:6-7)。

稳赚不赔的奖赏

当我说永恒奖赏的学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时,也许本博客的所有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这些奖赏包括什么?它们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任何涉及到它们的《圣经》学习中都会引起大量讨论。 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知道,基督是决定我们所受奖赏的那一位。我们知道祂的审判是完美的。我们还知道,奖赏不会只根据所做的工作量来发放;信徒的动机也将决定每个人得到的奖赏。有些看起来不错的工作不会得到奖赏。有些奖赏也会因为我们作为一个肢体,在我们参加的当地教会中所做的事而得到(林前 3:12-14;4:5;约后 1:8-9)。 当我们读到这些规定时,我想我们会理所应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许多原因,我们不知道我们每个人将得到什么样的奖赏。我们可能会想,我们所参与的某项事工——无论是个人还是地方聚会中的团体——是否讨主喜悦。我曾听到许多信徒问,主是否会奖赏某项活动。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4 章中所说,在许多方面,我们只需等到主再来,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 尽管我是战战兢兢地说出这番话的,但我认为,我们所做的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 “稳赚不赔“。犹大书第三节告诉我们要 “为信仰(faith)竭力争辩“。信仰一词指的是主和祂的使徒所传下来的教义。 这些教义的主要部分包括永恒安全和确保安全,以及本博客的主题——奖赏。事实上,《希伯来书》的作者说,除非我们相信神会奖赏那些忠于祂的人,否则就不可能讨神的喜悦(希 11:6)。 我非常感谢 GES 的事工,因为它强调了信心的这些方面,就是信徒会一劳永逸地得救。几乎所有本博客的读者都意识到,大多数基督教国家都不宣扬信徒的永恒保障。相信时得救也没有保证。事实上,这些教义常常被嘲笑、贬低,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教导主将在祂的国度里以更大的荣耀和权力来奖赏为祂所做的工作,也被嘲笑为自私。 但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都在为这些事情 “恳切地争辩”。“争辩 ”一词意味着战斗。这是一场战斗。如果你们教导这些东西,你们就是明显的少数派。仅这一点就会引起许多人对你们的攻击。他们指出,你不可能是对的,因为相信这些教义的人太少了。他们指责你制造分裂。你们就像电影《300》中的斯巴达人。斯巴达人有 300 名士兵,他们与薛西斯率领的波斯军队及其 30 万士兵作战。波斯人甚至还有食人魔、大象和其他各种武器。 确信是信仰的本质,永生永远不会失去。与此同时,行为也很重要,因为它们会带来永恒的奖赏,甚至超过永生的恩赐。我想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些观点是出于错误的动机来教导他们的。但在我看来,这太疯狂了,也太罕见了。错误的动机是什么呢?只有受虐狂才会这么做。 当我听到人们宣讲如此美妙的真理时,我选择相信。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想要忠实地教导新约的教导。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想荣耀主。当我看到有人这样做时,我相信我是在看他们做一件一定会得到回报的事。这几乎是万无一失的事。这应该会鼓励绝大多数阅读本博客的人。

路9:62,配进神的国是什么意思?

昨天,我在主日学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一个人来到耶稣面前说:“主啊,我愿意跟从你,但要先让我去和我家的人道别”(路加福音 9:61)。主回答说 “手扶着犁向後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主张 “主权救恩” 的人在这节经文中找到了证据,证明一个人必须坚持不懈地跟随基督,才能进入耶稣即将到来的国度。约翰·马丁对路加福音 9:62 的评论是:“耶稣的信息……要求完全效忠“(《圣经知识注释(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中的路加福音,第 232 页)。 马太·亨利写道: “开始从事上帝工作的人必须下定决心继续下去,否则他们将一事无成。向后看就会退缩,退缩就会灭亡。那些面朝天堂却又东张西望的人不适合上天堂。惟有忍耐到底的人,必然得救”(《马太–亨利全本圣经注释(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第1855页)。 杰米森、福赛特和布朗写道:“就像犁地需要一双专注于要开的犁沟的眼睛,而一旦转过身来就会被毁坏一样,以分散的注意力和分裂的心来从事神的工作的人也会因此而得不着救恩”(《圣经全书批判与解释注释(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第 2 卷,第 108 页)。 许多注释家认为,主说的是那些宣扬祂拯救信息的人。那些(像罗得的妻子一样)回头看今世事物的人不适合做神的国度的使者。很多人没有清楚解释那些回头的人是否会受到永远的谴责。 菲茨迈尔(Fitzmyer)写道:“一个愿意跟随耶稣并参与多度活动的人,需要一只坚定的手和眼睛盯着前行的犁……跟随耶稣的决定不能仅仅是热情的结果;它需要坚定的决心”(《路加福音》I-IX 章,第 837 页)。 类似的,赖尔(Ryle)写道:“这意味着一个想回家向朋友告辞的人不适合做福音工作,就像一个在身后张望的人不适合耕地一样”(《路加福音》,第 1 卷,第 344 页)。 马歇尔(Marshall)既看到了国度,也看到了它的工作: “一个回到过去生活方式的人(参腓 3:13;来 12:1f.)不适合(14:35;来 6:7)国度或其工作”(《路加福音》第 412 页)。 这里的问题是要适合主的工作。问题不在于谁能进入即将到来的国度。 第一世纪心不在焉的犁地人不适合这份工作。同样,心不在焉的基督仆人也不会很好地侍奉祂。 霍奇斯在题为 “委身的基督徒(路加福音 9:57-62)”的信息中讲述了这段经文。你可以在这里收听这段 38 […]

把法利赛人典型化

《新约》对一世纪的犹太宗教领袖没有丝毫粉饰。他们被描述为粉饰的坟墓、毒蛇和贪婪的人。最终,宗教领袖杀死了他们自己的弥赛亚。由于这些例子以及《新约》的整体基调,法利赛人(Pharisee)一词对大多数《圣经》学生来说都带有负面含义;许多人自动将所有法利赛人归类为不信的人。 但是,《圣经》并没有对宗教精英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约翰说,许多官长都信了主(《约翰福音》 12:42)。《约翰福音》第三章记录了主最伟大的传道对话之一。这是与一个名叫尼哥底母的法利赛人的对话。尼哥底母很可能是在那天晚上或之后不久信主的,并在主死后帮助埋葬了他的遗体(《约翰福音》 19:39)。 在《路加福音》中,有两处记载了主被一个法利赛人邀请共进晚餐。首先是《路加福音》14:1a:  “安息日,主进了一个法利赛人官长的家去吃饭……”。 场景已定,人物已就位。乍一看,坏人肯定是那个法利赛人。然而,随着经文的继续,主在第 12 节直接向他发问,然后提出了一个关于奖赏教义的寓言。他指示法利赛人在设宴时要邀请穷人和病人,这样,在复活的时候,他的忠心服侍就会得到回报。注意: 主假定复活时,这个法利赛人会在场。此外,他还在教导这个人如何过一种会得到奖赏的生活。耶稣说的是行为,而不是永生的恩赐。这是门徒训练的语言,因此不是对非信徒说的。带着法利赛人既可以是信徒,也可以是非信徒的心态来读这段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他归类为非信徒,那么这些经文中基于行为的救赎就会被误用。 第二个邀请耶稣共进晚餐的法利赛人名叫西门(路 7:36-55)。与第 14 章中的法利赛人一样,主给西门讲了一个简短的比喻。不过,这一次,主把西门和那个用眼泪给耶稣洗脚的有罪的女人作了对比(第 37-38 节)。西门对这个有罪的女人或她的行为反应不好。他骄傲且律法主义。偏见又一次影响了人们对这段记载的理解。因为西门是个法利赛人,因为他对女人的反应如此糟糕,所以大多数人在读到这段经文时都会得出他是个不信的人的结论。然而,主所讲的寓言却暗示了另一种情况。 “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百第纳尔,一个欠五十第纳尔,他们没法偿还,债主就免了他们俩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应该是他饶恕多一些的那个。”(路7:41-43)「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这个寓言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描述了两个欠债的人。耶稣后来解释说,这两个欠债的人分别代表西门和那个女人。这两个人都被描述为被宽恕了。主说西门已经被宽恕了。这对一个非信徒来说是一个奇怪的描述。饶恕是一个关系的问题,这与叙述的内容相吻合。西门邀请主到他家吃饭,他却对主允许这样一个女人接触他感到愤怒。西门傲慢地认为,他–而不是这个有罪的女人–配得主的友谊和关注。然而,这个女人却向主表达了更多的爱和感激。这就是这段经文的主要信息。主赞美这个女人,因为她向祂表达了更多的爱,而斥责西门,因为他没有向祂表达哪怕是最起码的尊重。 同样,主对一个未信者发出这样的抱怨也是很奇怪的。未重生的人没有理由向主表示赞赏或爱。与第 14 章中的法利赛人一样,这是门徒训练的语言。这个女人得到了更多的宽恕,因此她爱得更多。西门对人评头论足,忘恩负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得救。 这段经文有某种讽刺意味。就像西门看不起这个有罪的女人,认为主不会与这样一个堕落的人相交一样,许多解经家在读到这段经文时,也是这样对待西门的。然而,主来不只是教导属肉体的信徒,祂也教导律法主义的信徒。 鉴于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逐一研究这些经文和人。如果《圣经》学生自动把包括法利赛人在内的所有虔诚的犹太人都归入非信徒的角色,这可能会对他们如何应用经文产生负面影响。应该根据上下文,而不是我们的神学偏见来决定如何看待这些人。让我们努力避免将我们在《圣经》中遇到的人类型化,即使他们不是我们喜欢的人。

永生安全的人今生会被神咒诅吗?

大卫在观看了我最近在 YouTube 上关于信心加行为的救恩视频后,提出了这个很好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只因信基督而得救,后来又陷入行为,那么他仍然得救,只是从恩典中堕落了[加 5:4]。然而保罗说,如果一个人转而用信心加行为来获得救赎,“就让他受咒诅吧”[加 1:8-9]。一个人怎么能既得救又受咒诅呢?我需要一些澄清!谢谢,上帝祝福。 他的问题反映了当今福音派的普遍看法,即神对悖逆祂的人所应许的几乎所有负面后果都是指永恒的定罪。大卫似乎认为《加拉太书》 1:8-9 中被神诅咒指的是被永远定罪。但事实并非如此。 加 1:8-9 中的命令 “让他受咒诅”并不意味着 “让他下地狱”,尽管有一种译法将其翻译为 “愿他受诅咒(May he be damned)”(Phillips),还有一种译法将其翻译为 “让他下地狱(Let him be condemned to hell)”(NET)。i。 希腊文只是说,任何人—包括保罗或未堕落的天使—如果传讲虚假的福音,都应被信徒视为受到上帝的诅咒(anathema)。无论是保罗还是未堕落的天使,都不会被永远定罪。但他们可能在今生受到诅咒。 问题的关键在于,加拉太的教会不应该听信这些假教师的话。ii他们应该远离他们,就像远离得了致命瘟疫的人一样。他们不应该给他们钱,也不应该为他们的事工祈求神的祝福。 在《加拉太书》第 2 章中,保罗指出,彼得和巴拿巴这两位使徒在一次主的晚餐聚会上退避外邦人时,“没有直言福音的真理”(加 2:11-21)。从本质上讲,彼得和巴拿巴在那次会议上即将受到上帝的诅咒。当然,他们在保罗的纠正下悔改了。但问题不在于他们永恒的命运。而是他们今生的幸福(well-being)。 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 15:11-32)告诉我们,重生的人可能会经历上帝的暂时审判,导致他经历饥荒和匮乏,缺乏每天足够的食物。 《箴言》、《诗篇》、《登山宝训》和《雅各书》等智慧文学章节都教导我们,教导邪恶是死亡之路,教导公义是生命之路。正直生活的人会得到祝福,不正直的人会受到诅咒。信徒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幸免于上帝的暂时审判。 当亚伦和米利暗悖逆摩西时,米利暗受到了大麻风的诅咒(民 12:1-15)。这是一个重生的人受到上帝的诅咒。 神以祂的恩典在一周后除去了米利暗的大麻风。 另一位信徒,以利沙的仆人基哈西,在向叙利亚统领乃缦撒谎并得到了两他连得银子和两件衣服后,终生受到大麻风的诅咒(列王记下 5:22-27)。 阅读《利未记》第 26 章和《申命记》第 27-28 章。这两章详细介绍了应许给以色列的国家祝福和咒诅:顺从则得福,不顺从则受诅咒。这就是所谓的祝福和诅咒主题(blessing and cursing motif)。这个主题从创世纪一直贯穿到启示录。 问得好,大卫。 __________ i 语态上翻译为 “愿(他们)永远受咒诅“。 ii “愿他受咒诅”是对加拉太信徒(推而广之,所有信徒)的命令。保罗告诉信徒们要与那些教导虚假福音的人分开。远离。不要听。不要支持。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放射性物质一样。

不要让《圣经》以外的任何事指引你的信心和行为

基督徒的信仰和实践应以上帝的话语为基础。 然而,除了《圣经》之外,至少有四种影响因素会妨碍我们接受上帝话语的教导:1)貌似从神而来的话语或印象;2)教会历史(公会、信条、牧师、作者);3)我们的经历;4)理性。 貌似从神而来的话语或印象 约瑟夫·斯密教导说,每个摩门教徒都能从神那里得到特别的启示。 如今,许多福音派信徒相信神会对个别信徒说话。这包括五旬节派、灵恩派、第三波基督徒(Third-Wave Christians)、任何实践沉思灵修的人以及许多加尔文主义者。 詹姆斯·多布森(James Dobson)博士在节目中欣喜地表示,上帝在他的父亲心脏病发作后对他说话,向他许诺坚持不懈可以保证他的救赎。 人们有时会认为是上帝告诉他们该和谁结婚、做什么工作、买什么车、去什么教堂等等。 对旧约和新约先知的特殊启示总是例外。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不只是少数信徒得到过特殊启示,即使是有,这种情况在使徒时代结束后就停止了。 我们有上帝的话语作为指引。 教会历史与传统 新教徒可能会嘲笑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认为教会传统与圣经具有同等地位。 然而,许多新教徒认为《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和《多特宗教会议(Synod of Dort)》基本上与《圣经》并驾齐驱。 我在脸书上看到很多人给我发来的帖子,在这些帖子中,有人为自己对真理的某种理解而争辩,并指出了某位神学家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他们理解的来源和证明。给他们提供信息的是人写的书,而不是上帝之书。 许多人说圣灵赐给教会两千年的教师。我们需要学习圣灵一直以来的教导。 现实情况是,教会历史中的大部分教导都是错误的教导。教会历史是一个考验。我们会自己研究上帝的话语吗?我们会评估人们所写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将其视为真理吗? 推理与经验 许多人根据自己的推理或经验来判断真假。 我读过一个人写的文章,他说他认为上帝如果判在有生之年从未听说过耶稣基督的人下地狱,那是不公正的。这个结论并非基于《圣经》。它是基于一个人自己的推理。 事实证明,我们的 2006 年年会就出现很大的争议。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和鲍勃-布莱恩特(Bob Bryant)都说,除非一个人相信他因信耶稣基督而获得了不可撤销的救赎,否则他还没有重生。结果,与会者产生了分歧,大约一半的人强烈反对。他们的分歧是基于自己的经历。我听到许多人说:”当我重生时,我不相信我的救恩是稳固的。” 一个月后,在另一次会议上,一位拥有DTS博士学位的朋友说,他直到重生五年后才确定自己永恒的命运。后来我有机会问他是怎么知道这是真的。他回答说,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证明他当时已经得救了。 为什么唯有圣经才能指导我们的信仰和实践 许多经文表明,我们的信仰和实践应只以圣经为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唯独圣经原则。 《提摩太后书》3:16-17 是这一教义的基础经文。 圣经–所有的圣经–对于责备、纠正、教导和训练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当然,除非每一段经文都是更新我们心智的基石,否则圣经就无法引导我们(罗 12:2)。 如果神的话语是神人–像摩西和提摩太这样的信仰巨人–所需要的,那么它也是每个信徒所需要的。 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引导信徒。印象、教会历史、逻辑和个人经历都必须向上帝的话语屈膝。我们决不能让其他东西压倒上帝的话语。 Gotquestions.org 在一个答案中有这样的开场白: “‘圣经是我们信仰和实践的唯一准则’这句话出现在许多教义声明中。有时,它采取类似的形式,说圣经是’最终的权威’、’唯一无误的准则’或’唯一确定的准则’。无论措辞如何,这种观点都是信仰《圣经》的基督徒宣告他们对上帝成文话语的委身以及独立于其他可能的权威的一种方式”。 如果任何其他东西都能凌驾于《圣经》之上,那么我们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主宰。上帝不再通过他的话语来指引我们。 请看诗篇第 119 篇。几乎每一节经文都在赞美上帝的话语。 请看赛 40:8。上帝的话语永垂不朽。 请看马太福音 24:35。虽然天地会逝去,但耶稣的话语永远不会逝去。 在传福音和救赎信息方面尤其如此。很少有自称基督徒的人学习《圣经》中关于救赎信息的内容。 大多数人对如何做才能得救的理解都是基于经验、推理和传统。 主在《约翰福音》 8:30-32 中教导了神的话语在门徒训练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遵守祂的教导和话语,才能成为祂的门徒。如果我们遵守祂的话语,真理就会使我们脱离罪的捆绑(如第 33 节及其下经文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