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加尔文主义者没有得救的确信

我最近收到一个关于加尔文主义作家迪恩·因塞拉(Dean Inserra)所著书籍的提问。这促使我在网上搜索,结果发现穆迪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毫不怀疑:如何确知自己与神关系良好(Without a Doubt: How to Know for Certain That You’re Good with God)》。GES(恩典福音协会)购买了这本书。 书名很棒。 副标题也很棒。 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有些加尔文主义者,如大卫·恩格斯玛(David Engelsma),相信永生的确定性。你可以在此处博客中阅读他与肖恩·拉扎尔(Shawn Lazar)的访谈。像恩格斯玛这样的加尔文主义者,将确据完全建立在主耶稣对所有信祂之人所作永生的应许上。然而,大多数加尔文主义者,包括因塞拉,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确据。恩格斯玛称这类加尔文主义的福音信息为“怀疑的福音”。 因塞拉在书名和副标题中暗示,一个人可以确知自己永恒的归宿。在这本短小的书(5×7英寸,共79页)的多个地方,因塞拉提到信徒能够且应当确信。例如,书的最后一句话写道:“信靠基督,为你的罪悔改,从此不必再怀疑自己与神的关系如何。”(第75页)由此可见,因塞拉在此并未提及相信永生的应许,而是提到信靠基督和为罪悔改。他也没有说,如果你做了这些事,你就能确信;他说的是,如果你做了这些事,你就不必再怀疑。在书的其余部分,他解释了为了避免怀疑自己与神的关系,你需要做什么。 第一个问题,正如刚才引用的那句话所示,是因塞拉认为信靠基督(或对基督的信心?)不足以使人重生,你还必须为你的罪悔改。当然,这引发了主观性的问题:我过去并不知道自己所有的罪,现在也不知道。如果离罪是新生的条件,那我永远都会怀疑自己是否离弃了足够的罪。 第二个问题是,因塞拉赞同地引用另一位作者(梅尼科夫)的话:“虽然这种信念不仅仅是理智上认同正确的教义,但也不可少于这种认同。”(第38页)因塞拉说,一个人必须在理智上认同这些事实: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被埋葬,身体从死里复活,并向许多人显现(林前15:3-11)。他并未明确说明,一个人还必须确信“正确教义”的哪些其他方面。但对基督的信心“不仅仅是理智上认同”这些事实。几页后,他指出了除信心之外还需要什么:“虽然相信耶稣和祂的福音是必要的,但祂也呼召人悔改,离弃自己的罪,并跟随耶稣和祂的教导。”(第42页)一个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足够好地跟随耶稣和祂的教导? 大多数加尔文主义者对确据的程度并不像因塞拉这样明确。他赞同地引用一位作者(弗格森)的话:“高度的基督徒确据与低水平的顺服是完全不相容的。”(第43页)这话很巧妙,但观点却令人不安。一个人的顺服越多,他的确据程度就越高;顺服越少,确据就越低。结论显而易见:唯一能确信的方法是完全顺服。但等等,即便如此,一个人也无法确定自己将来不会犯罪。 在结论之前的最后一章题为“生命转变的标记”(第63页)。在这一章中,因塞拉说:“我认为重要的是给出具体的例子,说明救赎信心所活出的生命实际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第65页)他接着问:“我们应该在自己生命中看到哪些果子,以证明我们拥有救赎的信心?” 因塞拉列出了七个真正重生的证据: 1)表现出“悔改的生命”(第66页), 2)“以永恒为念”(第67页), 3)相信“正确的教义”(第67-68页), 4)实践“属灵操练”(第68页), 5)展现“慷慨”(第69页), 6)对“未认识基督的人有负担”(第69-70页), 7)拥有“对神和祂教会的爱”(第70页)。 如果这些是一个人重生的证据,那么没有人能在死前确信自己已经重生。当然,任何持守圣徒坚忍教义的人也无法确信,因为即使一个人现在高度自信符合这七条标准,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持续到死。记住,你需要的是“悔改的生命”,而不是十年或二十年的悔改。你需要这七条标准在你死前一直成立。如果你在死前一天背离,死后就不会与主同在。 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见证,表示他在基督徒运动员团契(FCA)的一次退修会上重生,仅仅是因“相信基督的福音”,与他自己的行为无关(第23页)。听起来他很可能曾经因信基督而获得永生,后来才接受加尔文主义的教导。但可悲的是,他没有传扬自己当初重生时所信的福音,反而传扬后来学到的加尔文主义信息。 令我惊讶的是,一位作者和一家大型出版社竟然出版了一本书,表面上宣扬确知自己永恒安稳的可能性,实际上却教导这种确知是不可能的。我想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受骗。这本书的真实书名应该是:《管理怀疑:如何高度自信自己拥有真基督徒的标记》。 我建议任何缺乏确据的人向神祈求,然后阅读《约翰福音》。这卷书会为任何虔诚并敞开心扉的人提供永生的确据(例如,约3:14-18,5:24,6:35、37、39、47,11:25-27)。(肖恩和我都有关于确据的书籍,可在faithalone.org上找到。尽管这些书有帮助,但获得确据真正需要的是恒切的祷告和神的话语,尤其是《约翰福音》。) 我不推荐因塞拉的《毫不怀疑》这本书。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

你会长生不老吗?

我最近看到一个关于一位名叫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的科技亿万富翁的新闻片段。他声称我们可以永远活下去。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相信一个人可以永远活下去,但他确实认为我们可以大大延长我们的身体寿命。我猜他相信未来的科学进步将使一个人能够实现身体上的不朽。也许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约翰逊是他所宣扬内容的忠实追随者。他花费数百万美元遵循非常严格的饮食,拒绝所有肉类、碳水化合物和面包。他所有的食物都是有机的。通过营养科学家,他开发了许多他所吃的食物,包括液体补充剂。他在不同的家中建造了健身房,以加强身体的每一部分,并遵循每天严格的锻炼计划。他制定了特定的睡眠时间表,并拒绝了他所谓的“律法主义的宗教信仰”,这使他避免了压力。他不断对自己进行医学测试,以衡量自己的健康状况。他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接受最多测试和最健康的人。为了证明他所做事情的成功,他展示了八年前和今天的自己的照片。他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年轻。他快五十岁了,但表示医学测试显示他的器官相当于二十多岁的人。 我不怀疑许多人会受到鼓励去效仿约翰逊的例子。但很少有人会有钱和时间去做他所做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不是亿万富翁。他们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抚养。他们不能建造健身房,每天花十个小时锻炼,对自己进行医学检查,或获得逆转衰老过程所需的特殊食物。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约翰逊正在做一件好事。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健康。更好地照顾自己对我们许多人都有好处。但约翰逊的整个生活是一个愚蠢的差事。人类永远无法在这些身体中永远活下去。也许像约翰逊这样的人会活得更长一些。也许他会活到130岁。然而,如果他有一个甚至数百个(如果不是数千个)对人类有害的基因突变之一,他的寿命可能会比正常寿命短。如果他遇到事故或成为战争或疾病的受害者,情况也是如此。 如果主不先回来,约翰逊会死。我们所有人也会死(林前15:22)。那种认为可以永远活下去的傲慢是超乎想象的。这让我想起了亚当和夏娃愚蠢地想要像神一样的愿望(创3:5)。 事实是,我们现在的身体不会持久。所有正确的食物、补充剂、睡眠、人工智能和锻炼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这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被骄傲蒙蔽的心才会认为不是这样。如果主延迟他的到来,约翰逊活到老年,他会意识到这一点。可悲的是,约翰逊不明白我们所有人确实会永远活下去,但不是以他认为的方式。我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但不信的人将拥有一个死亡的身体,并永远生活在火湖中。信徒有基督赐予的永生,并将永远在他的国度中以荣耀的身体生活。 我们大多数人会从更好的饮食和睡眠中受益。我们大多数人会从更多的运动中受益。但我们要脚踏实地。我们对永恒的确定希望在于那位为我们战胜死亡并承诺如果我们相信他就会赐予我们生命的主。这不仅是现实,而且肯定比花费数百万美元试图避免不可避免的事情的愚蠢选择要好得多。

如果在《圣经》中没有被提这个词,或者说这是一个新的教导,那为什么人们要相信被提呢?

提姆·莱希(Tim LaHaye)所著的《末日迷踪》(Left Behind)系列书籍以及基于这些书籍拍摄的电影,将“被提”神学带入了大众视野。尽管许多人听说过“被提”,但大多数自称基督徒的人并不相信这一教义。对“被提”教义的两大主要反对意见是:1)“被提”这个词在《圣经》中根本找不到;2)这一教义相对较新。 让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两种反对意见。 第一种反对意见是无意义的。许多关键的神学术语在《圣经》中也找不到,例如:永恒保障、三位一体、位格合一、责任、主权(在《新钦定本》中仅用于扫罗王,见撒上14:47)、全能(“全能者”在启19:6中出现过一次)、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成圣和门徒训练。 如果一个概念准确反映了《圣经》的教导,那么这个词是否出现在《圣经》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概念本身。 第二种反对意见同样没有价值。许多好的和坏的神学观点都比“被提”教义更新(安妮·哈钦森在1630年代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教授这一教义,约翰·纳尔逊·达比在1830年代将其普及)。这些观点包括信徒的洗礼(在十六世纪之前,婴儿洗礼是常态)、主的晚餐、时代论、文本批判(批判文本和多数文本)、保罗新观(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开放神论、平等主义、新正统主义和后现代性。 如果一个神学术语准确表达了《圣经》的教导,那么这一术语何时出现并不重要。 “被提”的教义在《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广泛的体现。 《旧约》中的“被提”预表包括:以诺和以利亚被旋风活着带入天堂;挪亚和他的家人通过方舟从洪水中得救;罗得和他的妻子、女儿逃离所多玛。 《新约》中的“被提”预表包括:保罗被提到第三层天(林后12:2);约翰被提到天上(启4:1-2);以及主耶稣在门徒的注视下升天并消失(徒1:9-10)。 《新约》中也有关于“被提”的直接教导。 保罗在帖前4:13-18中的话语有力而清晰: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然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将被提到空中与主和已故的信徒相会(第17节)。 他还在帖前5:1-11中教导了“被提”。教会时代的信徒将通过“被提”得救,从而免于大灾难(神的愤怒)(帖前5:9)。 主耶稣在太24:40-42中也教导了“被提”。可以参考约翰·哈特博士(Dr. John Hart)的三篇优秀文章,其中提供了十个有力的证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启6-19章中没有提到教会,这也支持了“被提”的教义。约14:1-3也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相信“被提”很重要呢? 首先,它让我们感到喜乐,因为我们知道主不会让我们经历大灾难的可怕时期。突然的毁灭将临到不信的世界(帖前5:3),但我们将从中得救(帖前5:9)。 其次,“被提”提醒我们,主耶稣可能随时再来。这促使我们警醒,等候祂的再来。它让我们渴望得到祂的赞许,并听到祂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被提”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迫近性。自从耶稣升天以来,“被提”一直是迫近的。雅5:9表明,在第一世纪上半叶,“被提”就已经迫近。约翰说:“如今是末时了”(约一2:18)。 看看太24:48,那个忠心的仆人因为认为“我的主人必来得迟”而变得不忠。彼后3:4也是如此:“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可悲的是,许多人拒绝“被提”和基督随时再来的观念。这样做,他们是在拒绝基督徒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动力。我认为他们用“可能随时死亡”的观念替代了“被提”,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真的这样想。但如果我们理解了“被提”的真理,我们就会被“耶稣可能随时为我们再来”的事实所激励。 我在二十岁时信主,那时我学到了“被提”的教义。我记得有人说:“这一切都将被烧毁。”我记得我们当时期待“被提”。我们并不期待死亡,而是希望我们永远不会死。当我们离开某人并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在这里,在那里,或在空中。” “被提”对你来说重要吗?如果重要,为什么? 保持对“被提”的关注,有助于你保持对恩典的关注。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所有的基督徒都被圣灵引导吗?(罗8:14)

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 布拉德对《罗马书》8:14中关于圣灵引导的描述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 我读了加里·弗里森(Garry Friesen)的书《决策与神的旨意》(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关于《罗马书》8:14,被圣灵引导是什么意思?你能从《圣经》中举出被圣灵引导的例子,或者你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吗?圣灵是否有时会引导信徒?许多信徒,包括我自己,都能想到一些时候我们感觉神在引导我们去做某件事。 我非常喜欢弗里森的书,并且同意他的观点。神不会通过印象和感觉来引导我们,祂通过祂的话语来引导我们。 被圣灵引导指的是被神的话语引导。在《罗马书》的注释中,赞恩·霍奇斯(Zane Hodges)提出了一个很有帮助的观点: 这里的上下文表明,这是一种符合神在祂话语中显明的旨意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律法的义的要求”可以在那些“随从圣灵而行”的信徒身上得到“成就”(见8:4及其讨论)(《罗马书》,第221页)。 当然,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保罗是否在说所有信徒都随从圣灵而行并成就了律法的义? 不是。 将《罗马书》8:14中的“神的儿子”理解为所有信徒是一个重大的解释错误。保罗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与神有团契的成熟信徒。霍奇斯对此的评论很有见地: 这句话[“这些是神的儿子”]并不仅仅意味着那些被圣灵引导的人是基督徒。保罗的重点也不是与某些人所谓的永恒救恩的证明有关……根据保罗在《加拉太书》4:1-7中的教导,这里很自然地将“神的儿子”(huioi Theou)理解为指那些不再受律法约束的成年儿子的生命经历。与之前在《罗马书》7:7-25中描述的重生内住之人徒劳地努力遵守神律法的挣扎形成对比,如今被圣灵引导的人过着不再受律法约束的成年儿子的生活(特别参见6:14)(《罗马书注释》,第221页)。 这使我们能够回答布拉德的另一个问题。即使《罗马书》8:14不是在谈论通过印象和《圣经》之外的圣灵引导,圣灵是否会在信徒的生活中这样做? 我在穆尔特诺玛圣经学校(现为穆尔特诺玛大学)任教期间认识了加里·弗里森。我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 加里相信,正如我所相信的那样,我们都会有一些关于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印象。这些印象是我们的想法。这些印象可能是好的、更好的、最好的,或者坏的。为了确保它们不是坏的,必须用《圣经》来检验它们。例如,如果一个单身男子认为娶一个不信主的人是个好主意,他可以拒绝这个想法,因为这与《圣经》相悖。如果他觉得在税务上作弊是个好主意,那也是一个坏主意。 如果你有一个没有被《圣经》排除的印象,我称之为“界内选项”。也就是说,这个想法并没有被神禁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好主意,更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要确定一个想法是否值得追求,需要我们从《圣经》、经验和他人建议中获得的智慧。 假设你感觉被引导去娶一个非常吸引人但还不成熟的信徒,而她刚刚戒酒三个月。虽然这没有被《圣经》禁止,但在目前这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她能再保持戒酒一两年,那么娶她可能是个好主意。 你可能感觉被引导去将你一生的积蓄投资于朋友推荐的一只低价股票。经验和他人建议会告诉你,这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即使它没有被神的话语禁止。 一个常见的印象是:“我觉得神在引导我去向一个独自坐在长椅上的男人传福音,但我退缩了,只是走了过去。”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每个人都需要永生。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论,我们应该停下来与每一个路过的人交谈。如果我们住在一个大城市,我们将永远无法上学、工作、去教会或任何地方。每次遇到新的人,我们都会停下来。我们需要智慧来使用我们的时间。 我也同意弗里森说的,他说,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生活,并得出结论:神可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工作,引导我们走向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神可以使用我们的经历、朋友的建议和印象。但弗里森警告说,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好、更好还是最好。我们只知道它没有被神的话语禁止。只有在事后,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好的决定,并且神可能一直在引导我们朝那个方向前进。 寻求印象和感觉有很大的危险。我们应该被神的话语引导。保持在界限内。当你随从圣灵而行时,尽你所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被神的话语引导,你就能保持对恩典的关注。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in Focus Radio)联合主持人。他同妻子莎伦(Sharon)住在德州高地村(Highland Village, TX)。鲍勃最新的书有《在一百节经文中的“单凭信心”(暂译)》(Faith Alone in One Hundred Verses)和《回转来活:悔改的力量(暂译)》(Turn and Live: The Power of Repentance)。

第五福音书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但你是否知道,许多圣经学者将《以赛亚书》称为“第五福音书”?这个昵称的由来有多种原因。 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一样,《以赛亚书》也讲述了基督的生平。祂的第一次降临、死亡和第二次降临都在书中被预言。它为即将到来的救主描绘了一幅相当全面的图景。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五福音书”这一别称是贴切的。 由于对基督生平的强调,加上这个别称,《以赛亚书》的目的常常被视为传福音。例如,哲罗姆(Jerome)曾说,先知以赛亚是一位传福音者,因为他描述了基督的奥秘。人们通常认为,《以赛亚书》中的“好消息”或“福音”指的是通过基督得永生的救恩。 然而,这种对《以赛亚书》的应用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以赛亚书》是写给以色列民族的,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其中包括信徒和非信徒(1:1-3,40:1)。书的前半部分(1-39章)主要涉及暂时的审判。由于犹大的悖逆,上帝允许亚述人,后来是巴比伦人,压迫并将这个民族掳去。以赛亚所传讲的信息是审判,而不是因信称义的永生。这是这个民族不愿听的信息,他们心硬(6:9-10),导致圣殿被巴比伦人毁坏,并经历了七十年的被掳。 然而,从第40章开始,信息发生了转变,宣告了好消息。但这好消息是什么呢?以赛亚写道: 9报好信息给锡安的阿、你要登高山‧报好信息给耶路撒冷的阿、你要极力扬声‧扬声不要惧怕、对犹大的城邑说、看哪、你们的神。 10主耶和华必像大能者临到、他的膀臂必为他掌权‧他的赏赐在他那里、他的报应在他面前。 11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以赛亚书》40:9-11) 先知告诉以色列人要传扬这好消息,或福音。当第40章开始时,以色列民族正在巴比伦。在这里,先知向这个民族传达了安慰的话语(第1节),即上帝会将他们从巴比伦聚集回来。在被掳七十年后,上帝不会丢弃他们(41:8-9)。上帝将伸出膀臂拯救他们,首先是从巴比伦,如书的后半部分所描述的,最终,通过即将到来的弥赛亚的统治。因此,《以赛亚书》中的救恩是以色列余民的集体的和身体上的拯救,首先是从巴比伦,后来是在大灾难期间。 “第五福音书”确实讲述了好消息。它讲述了一位即将到来的君王的好消息。这位君王将首先通过童女出生,然后受苦并死亡。然而,《以赛亚书》的好消息超越了主的第一次降临,因为它也展望了祂的第二次降临,那时祂将带来一个公义的国度。这位君王将把以色列民族从压迫者手中拯救出来。祂也将复兴以色列,使她成为一个公义的国度。这就是“第五福音书”中所说的救赎和好消息。然而,如果读者试图在《以赛亚书》中找到因信称义的永生信息,他会发现这并不容易。《以赛亚书》有好消息要分享,但不是为不信的人。 为什么这很重要? 《以赛亚书》是一本关于罪、悔改和行为的书。上帝因以色列的失败而责备这个民族。以赛亚呼吁这个民族离弃罪恶,以便从上帝的愤怒中被拯救出来。这种愤怒将在外邦人的入侵中显现。因此,如果一个人将这本书视为传福音的书,他可能会在救恩信息中加入行为,这是危险的。 此外,这还影响我们如何解释某些《新约》经文,例如施洗约翰的事工。正如以赛亚呼吁这个民族通过悔改进而从上帝的管教中被拯救一样,约翰也呼吁这个民族离弃罪恶,为基督的事工做准备。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将免于耶路撒冷的毁灭。遗憾的是,以赛亚和约翰都被忽视了,这个民族先是被巴比伦人分散,然后在公元70年被罗马人分散。然而,《以赛亚书》的好消息仍然真实。上帝并没有丢弃这个民族,有一天祂将再次回来聚集祂的子民。

保罗在信基督之前真的无可指责吗?《腓立比书》3:6

“我曾是法利赛人;论热心,我逼迫教会;论律法上的义,我无可指责”(腓 3:6)。 在有关救赎论的 Zoom 课上,一位学生问我关于腓 3:6 的问题。保罗在重生之前真的在上帝面前无可指责吗? 翻译为 “无可指摘 ”的词是 amemtos。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出现过四次。施洗约翰的父母 “在神面前都是义人,遵行主的诫命和律例,无可指摘”(《路加福音》 1:6)。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希望腓立比的信徒在基督审判台前成为并保持无可指责的(腓 2:15)。保罗对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也有同样的希望(帖前 3:13)。在《歌罗西书》中,他用了一个不同的词来形容没有瑕疵。他说,如果我们在信仰中继续前进,基督就会在审判台(贝玛,Bema)前发现我们是无可指责的(amōmos)。 但在《腓 3:6》中,保罗说的是他自己作为一个非信徒的身份。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我在课堂上的回答是,保罗是说在法利赛人中,他被认为是无可指责的。也许一个现代的例子会有所帮助。一个为了永生而信奉基督的摩门教徒可能会说,他在后期圣徒(Latter-Day Saints)的公义方面是无可指责的。 保罗说他是一个模范法利赛人。他的法利赛同胞认为他无可指责。他并不是说上帝认为他无可指责。他不是说他在上帝眼中是公义的。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公义和无可指责。 费(Fee)的注释也有帮助: “至于律法上的公义,无可指责”。这最后一句将这一系列的列举推向了高潮;其他所有内容都指向这里。但这一条也在后来的读者中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因为它似乎与保罗在其他地方所说的关于一个人遵守律法的能力相矛盾。这种用法的关键在于三点—术语“义”、修饰语 “在律法上 ”和 “无瑕无疵”–这三点共同表明,他指的是遵守摩西五经,也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就遵守摩西五经而言,保罗的记录上没有任何 “瑕疵”,这意味着他严格遵守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解释,以及对遵守安息日、食物法和洁净礼仪的精细规定…… 这就是说,这里的 “义 ”不是指上帝的品格,也不是指在上帝面前的正确地位,而是指 “在律法上 ”的 “义”。虽然在保罗那里,“律法 ”的定义并不总是那么狭隘,但在这里,他可能指的是 “饮食 ”和 “守安息日 ”的问题,因为在他的书信中,每当讨论到遵守摩西五经的问题时,这两项就会和割礼一起被挑出来…… 当然,保罗现在要说的不是他的无罪,而是他没有犯犹太教徒坚持遵守摩西五经所要求的那种义。但他的观点是,这与义有什么关系呢?他说,他在这里做得很好,但却发现它空洞无意义;因此,为了腓立比人的利益,他坚持认为 “在它里面没有未来”(《腓立比书》,第 309-310 页,斜体为作者所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信仰,就能在贝玛大祭司面前无可指责。在末日审判时的无可指责并不是指没有罪;否则,就不会有人被认定是无可指责的。此外,地方教会对长老的要求之一就是无可指责(提摩太前书 3:2;提多书 1:6-7;参提摩太前书 6:14)。它指的是忠心的人(林前 4:2)。我们若能忍耐,就必与基督一同作王(提摩太后书 2:12)。主的许多比喻都传达了这一真理(如《马太福音》24:45-51;25:1-13;25:14-30;《路加福音》8:13-15;19:11-27)。 在贝玛审判中无可指责。我喜欢这个说法。如果主耶稣基督发现我们在末日审判时是无可指责的,那该有多好! 关注恩典 ___ 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博士)恩典福音派协会(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创始人及执行主任,聚焦恩典电台(Grace […]

赢得软弱的人

在林前9章,使徒保罗写到: 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22-23) 这段众所周知的经文常常被视为传福音的指南。这里所描述的“救”传统上被理解为永恒的救赎,而“福音”则被理解为对未信者的拯救信息。因此,这些经文经常被用来告诉我们如何赢得非信徒归向基督。 然而,上下文并不支持这段经文以传福音为目的。当弄清楚第 22 节中的 “软弱的人 ”指的是什么时,这一点就很清楚了。 在上一章中,保罗谈到了他在教会中关于吃祭过偶像的肉(8:4)的行为。这是早期教会争论的焦点;有些人认为吃这样的肉是有罪的,而另一些人并不反对这样做。保罗说吃这种肉不是罪(第 4 节)。信徒在这方面有自由。但是,如果弟兄反对吃,他就不应该吃。如果一个吃肉的信徒身边有这样的弟兄,他也应该不吃。使徒保罗给“软弱的人”下了定义: 9 但你们要小心,恐怕你们的这种自由成为软弱之人的绊脚石。 10 若有人看见你们这些有知识的人,在偶像的殿里吃东西,那人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些献给偶像的东西吗? 11 那软弱的弟兄,就是基督为他死的,岂可因你们的知识而灭亡吗? 12 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了。 13 所以,如果食物使我弟兄跌倒,我就不再吃肉,免得使我弟兄跌倒了(林前 8:9-13,着重部分由作者标明)。 这段经文中的软弱者是指哥林多的信徒,他们为吃祭偶像的肉而挣扎。保罗不是在讨论非信徒。他是在描述教会内部的行为。保罗是一个信徒的榜样,为了服事基督的身体,他甘愿放弃某些自由(8:4-6;10:23-25)。当保罗与这样的弟兄在一起时,他不吃肉,因为害怕使那些基督里的弟兄跌倒和犯罪。 保罗对那些在教会中的人,“向什么人就做什么人”,是为了救他们免于灭亡(见 10:31-33)。这个灭亡并不是指永恒的救赎,因为保罗说的是信徒。但他是在描述这个软弱弟兄的属灵健康。他不想看到弟兄因为保罗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喜好而陷入罪恶和毁灭。 这反映了整封信的信息。哥林多教会正在罪中挣扎。他们属肉体的行为、不成熟的举止、内讧和骄傲正把他们引向毁灭。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灵命健康,并在那一天从负面经历中得救。这一点反映在使徒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所说的话中;他以自己为例,说明基督徒的生活是为了在基督的审判台上不被否定(9:24-26)。哥林多的信徒需要以这种方式得救。换句话说,保罗讨论的是哥林多信徒的成圣,而不是非信徒的永恒得救。 保罗这样做是为了福音(9:23)。《圣经》中的福音一词可以指很多东西,而不仅仅是单凭信心获得永生的救赎信息。《哥林多前书》中的好消息包括信徒即将复活,坚守的人将得到奖赏(3:15;9:24-26;15:1-2,39-41,58)。这一点在第 9 章的上下文中有所体现,使徒保罗解释说,他严于律己是为了得到主的认可,得到不朽坏的冠冕(第 24-26 节)。 保罗并不是说,他“向什么人就做什么人”,是为了让不信的人免于下地狱。相反,他是在描述自己在教会中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为信徒服务。他希望赢得他们,让他们灵命健康。这提醒我们,虽然教会被呼召去爱堕落的世界,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彼此相爱(加 6:9-10)。

当神学不适用时

我曾是一名军中牧师,现在早已离开了军队,不管作为哪种身份,我都花了大量时间与他人讨论神学,我遇到的一种神学体系比其他任何体系都要多。有人称之为加尔文主义。还有人称之为 “主权救恩”。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它的信条之一就是所有真正的信徒都要服从主。当然,他们说,信徒偶尔也会犯错。毕竟,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这种失败只是暂时的。它们不会太糟糕,也不会持续太久。没有人定义过 “糟糕 ”有多糟糕,“太久 ”有多久,但基本的观点是不变的: 真正的信徒会按照主的吩咐去做。这就是每个基督徒要过的生活。 坚持这种神学的人却看不到其中的问题,这总是让我感到惊讶。这需要大量的自欺;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生命中的罪的量视而不见。他必须能够说,他的罪并不太严重,他也没有在罪中挣扎太久。这让我想起伊拉克战争期间的一位领导人。他在接受采访时,他的国家正在焚烧,这就发生在他周围。但他告诉新闻主播,一切都很好,伊拉克会消灭美国及其盟国。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但他至今仍是人们的笑柄。他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形容那些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人。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能体会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自欺欺人,对生活中的矛盾视而不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忽视我们想忽视的东西。幸运的是,这种事情很少像战争中涉及的情况那样剧烈! 然而,有时我们不得不看到自己不愿看到的东西。《圣经》可以帮我们做到这一点。当我们坚持错误的神学时,《圣经》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 《路加福音》6:46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有人说所有基督徒都顺服主,那么基督的话就会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时祂正在对门徒说话(第 20 节)。祂告诉他们要做几件事(第 21-45 节)。我想有些信徒认为他们正在做所有这些事。也许他们的结论是,虽然他们偶尔会犯错,但并不算太坏,或者他们并没有犯罪太久。 但是,主会消除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祂说:“你们为什么称我‘主啊,主啊’,却不做我所说的事?” 祂还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当我们阅读祂在《路加福音》 6:21-45 中吩咐信徒要做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信徒并没有按照祂的吩咐去做。祂告诉他们(除其他事项外)要谦卑,遇到困难时要喜乐,要爱他们的仇敌,为逼迫他们的人祷告,饶恕得罪他们的人,不要评判别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 谁能看着这份清单说:“这些我都能做到。我还不算太坏。即便我犯错,这种情况不会太久”?我不禁想象,当巴格达被烧成灰烬时,伊拉克领导人还在说 “一切都很顺利”。 基督徒不会自动过上敬虔的生活。如果你的神学是这么说的,那就看看周围吧。你会发现,你在试图把你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所呈现的东西塞进你的神学。这不合适。你和那个伊拉克领导人一样是个大笑话。 如果你相信耶稣会赐予你永生,你就拥有了这份奇妙的礼物。但顺从祂并不是自动的。祂亲自对祂的门徒说过。到祂那里去,寻求祂的恩典和力量,过荣耀祂的生活。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

数学等式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在上大学时,我选修了很多数学课程。我已经忘记了所学内容的 90%,但依稀记得一件事。你可以在数学等式的一边加上一些东西,只要你在另一边加上同样的东西。你必须在每一边添加等量的东西。 例如,假设我们正试图找出 X 是什么(这可能会让某些读者想起噩梦)。等式可能是 X – 3 = 3Y + 5 要想知道 X 是多少,我们可以在等式两边加上 3。结果如下 X – 3 (+ 3) = 3Y + 5 (+ 3) 这就给了我们答案: X = 3Y + 8 最近,我注意到彼得在彼后 1:5-11 中使用了这样一个等式。他甚至使用了数学术语“加上”。等式的一边是我们的信心。等式的另一面是我们进入神的国度。我们可以把等式写成这样 信心 = 进入国度 这个等式说的是,每一个信耶稣得永生的人(信心)都将永远与基督同住(进入国度)。当祂再来时,信徒将永远在祂的国度里。 但彼得说,信徒可以在他的信心上附加其他(第 5 节)。我想彼得一定是想到了他过去的数学课。他说,作为信徒,我们可以在等式的左边加上一些东西。彼得列出了我们可以加上的东西:德行、知识、节制、忍耐、敬虔、弟兄之爱和爱心。 这位使徒说,如果我们在信心中加上这些东西(等式的左边),主就会在右边加上一些东西。新版国王钦定本将彼得的话翻译为:我们进入王国 “会得到 ”一些东西(第 11 节)。“会得到”这个动词与第 5 节中的“加上”是同一个词。很明显,彼得心里想的是数学! 所以,彼得是说,如果我们把其他的加到信心之上,主就会在我们进入祂国度时给我们更多。但是,数学就在这里出了问题。我不知道彼得的代数有多好,但他没有遵守规则。当你做加法时,它们必须相等。在彼得后书 1:5-11 中,加起来的东西并不相同。 彼得希望我们在信心上中加入一些重要的东西(德行、知识、忍耐等)。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我们期待主在祂的那一边也加上同样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加到我们的信心上,那么当我们进入国度时,主会把什么加给我们呢?我们发现,祂不会增加同样多的东西。 […]

我们怎么知道永生是永远的?

我在神学院的一位教授,也是按立我的人查尔斯·雷厉(Charles Ryrie)博士有一句名言:如果永生可能会失去,那么它的名字就不对。不相信永恒安全的人有各种方法来回避雷厉博士的反对。 这里有两种常见的: 1) 永生是永恒的,但在我们死之前可能会失去。这种观点认为,永生是一种商品,就像汽车一样。你拥有它并不能保证你能保住它。即使是永恒的商品,也有可能丢失并被送给别人。2) 永生在我们死后才开始。在相信的那一刻,我们获得了最初的救赎。如果我们坚持信仰和行善,就会获得最终的救赎,也称为永生i。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永生是永远的,是不会失去的,而且从我们相信耶稣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呢? 首先,“永生”(zōēn aiōnion)一词的意思是 “没有尽头的生命”。主要的新约希腊语字典说,翻译为永生(aiōnion)的词有三种意思:(1)“很久以前,在时间开始之前”;(2)“与没有开始或结束的时间有关,永恒的”;(3)“与没有终点的持续阶段有关,没有尽头”。在信基督的语境中,它指的是第三类,生命,没有尽头。这就是为什么说 “永远的生命(everlasting life) ”比说 “永恒的生命(eternal life)”更好。与上帝不同,我们的生命不会永恒地延续到过去。它始于我们第一次信耶稣得永生之时。 其次,这个词出现的上下文证明它指的是不能失去的生命。看看《约翰福音》中的三个例子: 约4:14 主说:“但凡喝我所赐之水的,就永远不渴。我要赐给他的水,要在他心里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井边的妇人明白他说的是永恒的东西: “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来汲水”(约 4:15)。 约5:24。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们,那听我话,又 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未来的审判来决定信徒永恒的命运。一旦我们信了,我们就有了永生,我们永远不会因永生而受审判,我们已经出死入生了。 约11:26 耶稣说:“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他,生命,对信徒的承诺。信徒在灵性上永远不会死亡。 《约翰福音》中的许多经文都提到永生是现在就拥有的,而不是坚持不懈将来就能得到的。ii 任何相信生命应许的人在那一刻都知道,他拥有永远不会失去的永生。只要他继续相信他有这确信。虽然如果我们的目光离开应许就会失去确信,但永生却不会失去。 由于传统和人的推理,人们拒绝接受永生的不可逆转性。对许多人来说,仅仅通过对基督的片刻相信就能使我们得到保障是说不通的。他们的教会传统也拒绝永生的不可逆转性。 可悲的是,许多人不是根据约 3:16 理解永生,而是错误地解释《雅各书》 2:14-26。他们没有转向约 5:24,而是转向对《希伯来书》 6:4-8 的错误理解。然后,他们将自己错误的神学解读为《约翰福音》3:16 和《约翰福音》5:24,从而误解了这两节经文。对基督的相信转变为离弃罪恶、委身并跟随基督。 上帝赏赐殷勤寻求祂的人(来 11:6)、愿意相信耶稣的人(约 5:39-40)和愿意接受生命恩赐的人(徒 13:48)。如果仅仅相信耶稣的人就能获得永生似乎好得不像真的,那么不妨为此祷告并阅读《约翰福音》。只要你虔诚地寻求,上帝就会向你显明真理(《马太福音》7:7-11)。 关注恩典。   i 在布隆伯格博士和卡梅尔·科瓦利辛博士(Drs. Blomberg and Kamell Kovalishyn)的《雅各书》视频研究中,布隆伯格博士就《雅各书》 1:21 说道:”我们需要谦卑地[接受话语]。第 21 节还提到了接受这个可以拯救我们的话语的方式,正如《雅各书》中一贯提到的救赎的最终目标:今生结束后永生与耶稣一起”。 ii 有几处提到永生是未来可能的奖赏。见《马太福音》19:29;《约翰福音》4:36;《加拉太书》6:8;《提摩太前书》6:12, […]